2005年,当柯林布坎南公司觉得有必要在上海设立一个办公室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城市交通未来的发展潜力。于是,他们有了在欧洲以外的第一家分公司。
与政府层面的接触,让贝西蒙最深的感触是中国的官员思维越来越开放,他们了解很多最新的国际潮流,能够容纳各种新的理念和想法。
英国专家还提出一个设想,在沿西湖的一周,建设一种高架的轻轨或单轨列车,作为景区交通和观光。
这在杭州的交通部门看来已经不新鲜,“这曾经是杭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过的想法,但是后来我们自己放弃了它。” 因为看起来,“它多少会影响西湖的景观。”
而时至今日,中方专家并没有简单地否决这个提议,他们想到其中的关键在于,一名资深的英国交通咨询师,他们对一个中国城市的文化能了解得多深。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观光需求的单轨列车,实际上并不适应一种休闲的城市生活体验。因此,对于交通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理解上,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建议与地方社区的需求应当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讲,最好的交通管理就是要通过最小的约束,获得最大的效应。”陈茜说。
在有的城市,公交线路与地铁竞争客源,这在贝西蒙眼里是要极力避免的。“整个的城市的交通,应该成为一个互为补充的系统。公交的职责,应该是将人们从一个地方带往最近的地铁站。”
柯林布坎南公司的咨询师甚至提出,在杭州建立一个负责交通管理的联合机构,涵盖了现有的各个事涉交通的部门资源。他们也承认,这并不容易实现,但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尝试。例如,对“交通事故数据库”的利用和共享。目前由交警部门掌握的比较全面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料,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如果拿给做道路设计的人看,就能知道如何避免一些建设上的失误;如果加以分析及时公布给公众,可以起到教育和警示性的作用。
这方面,专家建议杭州借鉴伦敦的经验。登陆“伦敦交通网”,公众可以方便地查阅最及时的交通信息。“包括最新的交通季度报告,家门口的那条路修得怎么样了,要乘坐的那条地铁目前是不是运行正常”。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公众应当能够通过适当的渠道,获得公共交通的相关信息。“而政府编制白皮书,公开发布信息与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努力。” 贝西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