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9月3日消息 长江水文局3日发布的《长江泥沙公报》显示,2005年的长江泥沙含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继续呈现大幅下降之势。
长江上游的四川屏山,重庆朱沱、寸滩,中游的湖北宜昌、沙市、汉口,以及下游的安徽大通水文站,是长江干流上的七大主要水文控制站点。长江水文局的监测表明,七大水文站2005年每立方米的年均含沙量分别为1.14千克、0.773千克、0.696千克、0.239千克、0.313千克、0.233千克、0.239千克;而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2千克、1.13千克、1.2千克、1.08千克、1.05千克、0.54千克、0.461千克。从上游至下游,减少幅度在32%至78%之间。长江水文局的统计还表明,近五年来,长江泥沙的减少趋势极为明显。
长江水文局负责人王俊教授分析说,长江泥沙含量持续减少一方面是因为长江流域干支流上不断兴建的水库拦蓄了大量泥沙。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明显,从根本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另外,还与降雨的分布不均相关。
“长治”工程有效减少泥沙
《长江泥沙公报》同时显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保持了长江上中游水土,减少了入江泥沙。
公报指出,“长治”工程以水土流失严重和产沙主要策源地——坡耕地为主要治理对象,通过实施坡改梯、植物篱,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和耕作道路,提高水土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水土流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开展沼气池、小型人畜饮水工程、庭院水土保持等措施建设,解决群众生活实际困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现有林草植被保护和生态自我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治”工程,国家累计投入20多亿元,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2亿吨。
三峡水库排沙比
优于工程设计预计值
据《长江泥沙公报》披露,2005年三峡水库淤积的泥沙为1.5亿吨,另外41%的上游来沙被排出水库,优于工程设计时的预计值。
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设计时主要考虑通过调节水库水位,“蓄清排浑”来解决。所谓“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90米)、大尺寸(79米)的泄洪深孔,在来水量占全年六成、输沙量占全年七成以上的汛期6月至9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10月,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高水位运行,实现“蓄清”。
据介绍,三峡水库是河道性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这一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在水库蓄水的初始阶段,能将入库来水中的部分泥沙排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把绝大部分泥沙排出;最终达到泥沙的冲淤平衡,保证三峡水库长期有效运用。
南水北调中线
水源地泥沙淤积较少
《长江泥沙公报》还显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近40年来泥沙淤积较少,约占总库容的十分之一。
随着汉江上游一些水库的兴建,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沙量大幅减少,1990年至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获悉,丹江口库区已被列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国家对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及水污染防治工程即将启动,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有望继续减少。
洞庭湖与鄱阳湖
泥沙淤积继续减少
《长江泥沙公报》还披露,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泥沙淤积继续大幅减少。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根据输沙量平衡法计算,2005年洞庭湖湖区淤积量仅为0.14亿吨,比多年平均泥沙淤积量1.24亿吨减少了1.1亿吨。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据公报揭示,2005年鄱阳湖的入湖年输沙量继续减少,五河来沙量分别偏少8%至77%,总量仅0.067亿吨;出湖入江年输沙量为0.155亿吨,较多年平均值偏多52%,超过了入湖年输沙量。
长江水文局技术处处长陈守荣说,鄱阳湖区泥沙淤积大幅减少至负数的主要原因是,鄱阳湖的出口控制站——湖口水文站上游有大量采砂活动,使湖口水文站实测的长江泥沙含量偏大,导致计算得出的出湖输沙量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