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合力兴工、聚焦开发区”不动摇。提出了经济建设“16100”工程,即嵊州经济整体上形成1个经济开发区、6个工业功能区、100个产业特色村的格局,构建了嵊州经济开发区、6个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因地制宜、分布农村的家庭个私经济集聚区三个层次的梯队。5年的励精图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以集聚规模企业的开发区为龙头,引领嵊州产业的升级换代步伐。目前,经济开发区入区企业达到228家,已完成投资70.83亿元,2005年工业性投资、实到外资、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上缴税收,分别占到全市的48.3%、64%、60.3%和工业性税收的51%,成为嵊州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在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排名列第二,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开发区,并名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50强。
全市各集镇的功能区建设也日新月异。五大集镇和三江街道的工业功能区你追我赶,势头强劲。至今,6个工业功能区累计入园企业497家,总投资67.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近700亿元,税收20.8亿元。
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集镇功能区为龙身,优越的平台带动了嵊州经济的优美起舞。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5年间,经济开发区和6个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企业已达725家,累计完成投入125.4亿元、销售903亿元、税收28.1亿元,分别占到全市的96.7%、67.5%和工业类税收的95%,并为全市农民提供了7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市、镇两级齐头并进的同时,村一级的家庭个私经济发展也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近年来,以家庭个私经济集聚点为孵化基地,嵊州企业群不断扩大。3年来,全市已建成家庭个私经济集聚区101个,新发展企业数量达到1.2万家,相当于2000年该市企业总数的5倍。
新农村建设使嵊州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目前,全市以创建100个产业特色村为载体,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农村经济板块,涌现了小笼包子专业村、保姆专业村、建筑专业村、花木专业村、戏具制作专业村等各类特色村46个,从业人员10万余人。如越剧专业村崇仁镇石门村有150人参加民营剧团,年收入80余万元。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35元,是“九五”期末的1.5倍。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在推广新技术、拓展新渠道、解决农民就业和活跃农村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农民收入递增相对应的是,乡镇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2004年度,嵊州有14个乡镇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中前移,其中有9个乡镇前移100位以上,最多的达297位。
市、镇、村的三级联动,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2004年度,嵊州综合实力排名4年向前移位65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90位。如今,嵊州市实现了市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使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