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赴云南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在昆明,参观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在大理,观看绚丽多彩的《蝴蝶之梦》;在丽江大研古镇,亲身体验自娱自乐的旅游氛围,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在考察中,许多事情促使笔者思考文化创意和文化市场开发的问题。
记得经济学中,有一个“微笑曲线”的说法。这是我国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价值特征。在整个个人电脑的产业链里,上游的CPU、操作系统和下游的销售、售后服务等工序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而处在中游的组装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这个过程的两头向上翘,形成了一条“微笑曲线”。
其实,文化产业中也有同样的“微笑曲线”。对文化产业来说,“研发”一头就是创意。它包括文化发展的眼光、超前思维、战略思维,创意人才的集聚,对具有发展前途的文化产品的敏锐捕捉,如抓好电影、戏剧的有潜力的本子,以及对文化消费趋势的预测等等,另一头是文化市场的开发,文化消费人群的培育。云南的丽江越来越热,首先是大研古镇由外国媒体先炒热,提高了知名度,国内再热的。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抓创意和市场培育开发至关重要。这两头抓好了,文化产业的“微笑曲线”就能笑得更为灿烂。
对文化市场的认识、培育和开发,有理念上的更新,也有实际操作上的设计。理念上,首先要有明确的思想,就是文化要为大众服务。而为大众服务,也不是满足于加工一些粗糙的文化产品,而是要认识到,“下里巴人”——大众的文化消费,也是与时俱进的。云南的歌舞《蝴蝶之梦》中的藏族舞融入了爱尔兰的踢踏舞的要素,服装也有了现代气息,整个节目编排和演出更为精致优美了,这就更为观众喜闻乐见。最近,浙江的“越剧大巴”一路开来,欢歌笑语,好评如潮,一大原因就是演出的剧目贴近老百姓,符合人们最新的审美需求。
适合不同阶层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样是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搞一点“阳春白雪”——消费层次较高一点的项目,对整个文化发展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提升艺术的层次和品位,也有利于国际交流。当然,高雅艺术要做得精,做出品位,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对文化规律的认识上要有新进步。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意,既要有针对“下里巴人”的文化需求的,又要有满足“阳春白雪”们的文化需求的,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另一个重要之点,就是对经济运作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做法,我们也可以借鉴。笔者也特别注意到,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浙江正在通过改革激活文化创造力。具有市场导向与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开始在各地形成,宁波的文具制造业、富阳的古籍影印业、德清的钢琴制造业、嵊州的演艺业、义乌的文化产品流通已颇具规模,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一句话,文化产业里的“微笑曲线”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