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观点

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省政协开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专题协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省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三个再”“五个更”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今年以来,牢记“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殷殷嘱托,省政协课题组深入调研,倾听一线声音,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调研并形成专题报告。9月20日,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主题,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推进平台建设

  在高能级赛道上

  彰显新优势

  从区域创新能力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四,到实现省属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浙江把创新深化作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先手棋、关键招,全力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力量,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郑瑶建议,加快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引导企业、高校参与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同时突出战略性评价,加大对原理性、世界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激励,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

  近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建议,以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量子传感未来产业布局,推动量子科技向商用、民用领域普及应用,打造贯穿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浙江积极推动绿色能源——氢能产业的发展,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优势逐步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省政协智库专家、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院长郑津洋建议,大力推进氢能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氢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组建氢能创新联合体,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模式,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氢能储输特色优势,争创氢能储输技术和装备国家级创新平台。

  优化创新生态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

  重塑新机制

  当前的浙江,科技创新发展最凸出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企业参与的原创性技术愈加成熟。在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赛道,企业出题、联合解题、协同破题的创新格局不断稳固,更具创新活力的科创生态体系加快形成。

  着眼于科技企业的“提质扩面”,今年浙江计划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科技领军企业10家、创新联合体10家,持续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对此,杭州市政协委员张浙亮建议,要大力培养科技中介力量,优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鼓励成熟企业通过股权、资金、人才等方式参与新方向、新技术的探索,发挥成熟企业在创新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规模化等环节的作用,为建立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作出有益探索。

  创新型企业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州市政协委员车磊建议,突破传统科研模式,按需定制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探索“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绿色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动能。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相结合的重要环节。省政协委员、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建议,要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数字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基础。省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大学校长陈建孟认为,要聚焦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深化成果权属管理改革,完善职务成果转化全流程单列管理制度体系,重塑全链条转化服务模式,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加强统筹协调

  在科技教育人才融合贯通上

  探索新路径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产生“1+1+1>3”的强大合力,是热议的话题之一。

  为更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高效贯通,省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主席陈龙建议,从建立一体统筹协调机制、构建一体规划政策体系、推动一体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打造一体贯通科创平台、鼓励组建一体创新联合体和营造一体发展社会氛围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化推进。

  今年3月,伴随着第一束质子的成功加速,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正式启用,为下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在协商会上,实验室负责人王盛提出,除了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或创新孵化基地外,高校也应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特色鲜明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一直致力于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持续放大教育科技人才叠加倍增效应。省政协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主张更加高效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既要敢于跨组织贯通创新链,也要厘清不同参与者的职责定位,高效决策、快速推进。以西湖大学为例,目前该校光电研究院在校内外吸收了大量跨学科人才,组建了25支技术团队,支持17个产业项目,正以更快速度贯通教、科、人于一体的创新链。

  目前,在探索发挥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道路上,浙江正着力营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并巧借各种“外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认为,应强化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增进与龙头企业、风投基金的合作,加强对创新药企及优质项目的支持,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角度提出,一方面,携手更多的金融伙伴持续扩大对外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引进更多的国际优质项目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企业家队伍,打造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创新平台和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高地。

  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未来。浙江正汇聚起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强大合力……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8 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2024-09-27 浙江日报2024-09-2700015;浙江日报2024-09-2700013 2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