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龘,“冷字”热背后的文化意蕴

  在农历甲辰龙年春节,“龘”字一跃火出了圈,成为生僻字界的“扛把子”。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到国家博物馆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序厅中出现的“龙行龘龘”,再到时下应景的祝福语“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人们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

  据记载,“龘”出自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字头的古代字典《玉篇》,形容龙腾飞的样子。虽然这个字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实际使用过,但今人将其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用以表达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显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巧妙结合,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龘”字意外火了,彰显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引发我们对生僻字的深入思考。生僻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和常用字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当然,从文化普及的层面来说,生僻字自然是越少越好,这也是当代文字简化的意义所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僻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它们反映着造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人们看到它们的形,念出它们的音,除了多认识一两个字之外,也能或多或少了解其背后的掌故,感受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生僻字,我们可以与先贤们进行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正如此次“龘”字所展现的那样,生僻字的破圈传播不仅让我们感受古代的造字之美,更激发我们对文字背后历史源流、掌故轶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僻字的重视,相关的努力和尝试从未间断。2022年,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制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030《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要求所有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产品与系统都必须符合这一标准,这将有效解决生僻字使用困难的问题。此外,一些学校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生僻字的教学和推广活动,包括举办生僻字书法比赛、生僻字知识竞赛等,以激发人们对生僻字的兴趣和热情。

  生僻字是传统文化的旧镜像,也构成了网络时代的新景观。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生僻字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表情、表情包等形式广泛传播,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当生僻字成为网络流行语时,虽然与原本字义相去甚远,但丰富了现代表达理念,也赋予了汉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感的魅力,让其以更加鲜活的面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这不禁让人想起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生僻字》,这首被网友评为“有史以来最难写出歌词的歌”,囊括70多个生僻字。这些生僻字的创新表达,既传播文字知识,又融合时代精神,可谓精准拿捏了文化传播密码。

  让生僻字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从歌曲创作到大型晚会,再到文博展览,我们相信生僻字的辐射范围将越来越大,在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跟上时代,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土壤里扎根生长。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龘,“冷字”热背后的文化意蕴 2024-02-09 26641968 2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