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使命背后:如果我是地震仪
· 一首名为《如果我是地震仪》的诗,是一位小学四年级2班的学生周庆艳在地震后创作的,这篇充满了童真的诗歌,后来成为了王维熙教授发明地震仪的原动力
· 新型地震预测仪器的精确度,相当于在250节装满花生米的火车皮里,找到一颗蚕豆
· 这一刻,科学与国家的命运相连
· 由过去因为经济因素对科技成果的重视,转变为今天因为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热爱而对科学的重视,这个观念的转变,本身对科学事业的进步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篇充满童真的诗歌——《如果我是地震仪》,怎样成为科学家发明地震仪的原动力?
●快点,再快一点。是什么使一位曾经为国家成功寻找到“可燃冰”的浙江籍教授,在66岁的年纪,不分日夜,重新投身于地震预报这个全新的领域?
●这台“出生”于杭州的“地震预测仪”,是否在向改变地震短期临震预报的历史发起挑战?

使命背后:如果我是地震仪
本报记者 余 华
  把氢气的检验灵敏度提高到千亿分之一,通过观察空气中氢气浓度的变化来预测地震,并且可以在地震前10~40天准确警示地震的来临。

  5·12地震留下的伤口还没有来得及愈合,8·30的攀枝花地震又让国人对地震预测工作的关注来得更加的迫切。

  近日,一台名为“高灵敏度氢气地震预测仪”的新型仪器在杭州诞生,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这台仪器的发明者,是浙江籍教授、我国著名气体传感专家王维熙。

  本月,王维熙教授就将带着这台仪器赶往北京、临潼等地的地震观测点,进行现场检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使命背后:如果我是地震仪 本报记者 余 华 2008-9-9 浙江日报000102008-09-09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