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地震仪
我一定比张衡的更先进
我会及时预报地震
准确的时间
准确的地点
如果我是地震仪
就不会有小朋友伤亡
不会唱悲伤的歌
小朋友们也不会有失去父母的伤痛
……”
这首名为《如果我是地震仪》的诗,是江苏盐城市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2班的学生周庆艳在地震后创作的,它发表在盐城市中小学生网上。
周庆艳小朋友不会想到,她的这篇充满了童真的诗歌,后来成为了王维熙教授发明地震仪的原动力。
“5月11日,我刚从中国地质大学退休回到杭州,第二天晚上就在电视上看到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特别是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伤心啊!”
地震对王维熙并不陌生。1976年,王维熙一家在甘肃经历过松潘、平武的7.2级地震,当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躲在帐篷里生活了近一个月。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王教授又在广播里听到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国家地震局的发言人表示,地震临震短期预测目前还是个世界性难题,没有特别有效的仪器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这个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
王维熙的专业,是气体传感。过去几十年里,他运用自己发明的气体探测仪器,为国家找到了包括有色金属、石油、“可燃冰”在内的众多能源。其中寻找“可燃冰”的原理,就是在海洋上探测甲烷,这个技术从原理上说,实际上也可以探测氢气。
这天,王维熙在上网浏览地震新闻时,无意间又看到了《如果我是地震仪》这首诗,孩子特有的语言,轻轻地触碰到了这位老教授内心最柔软的那一点。
老人几乎是含着热泪把这首诗看完的,然后郑重地把这个网页保存了下来。此时,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是我也能像孩子写得那样,研制一个地震仪?过去我是用气体寻找有用的能源,这一次,我是不是也可以用气体去寻找“有害”的地震呢?
很快,王维熙带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杭州超距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迅速组织了一支科研团队,同时第一时间向国家863项目递交了一份《关于地震预报的高灵敏氢气在线监测系统研制》的课题申请书。
从电路图的设计,到特殊元件的采购,这个由六个人组成的团队不分日夜地工作。王维熙说,有时候做实验太累了,他就会把这首诗找来读。“这时候,我会感觉到这些孩子们在看着我,他们眼睛中那种求生的渴望,让我无法停止手上的这个项目。”
快点,再快一点。三个月的时间里,66岁高龄的王维熙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了数千遍的实验,终于有一天,仪器对注射进去的10微升的标准气体,在显示器上有了反应,三个负责个做实验的小伙子激动地跳了起来。
而此时的老人,则长长地舒了口气:“我算是圆了孩子们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