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深刻认识宏观经济的重大转折
· “三个敢于”创新业
· 推进村级组织“创业创新”
· 哲理漫画
· 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 “座位”小议
· 生态文明新思维
·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与变化趋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态文明新思维
燕乃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基于对自然的直接依赖,敬畏自然并依附于自然。蚕桑鱼凫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兴修水利,整修土地,发展生产,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育,不仅利用自然,也改造自然。到了近代的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衰亡,正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否的写照。

  西方的工业文明在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因为其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受到许多思想家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做出过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就是人类在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下来的。

  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使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正如巴里在《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一书中警示人们的那样:“如果我们要生存,就必须用生态学的思想来指导经济和政治事务。”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极大改变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中国共产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生态文明新思维 燕乃玲 2008-7-14 浙江日报000112008-07-14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