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新闻周刊·民间
3  
PDF 版
· 复旦面试直录 变革高考第一步?
· 一个弃婴的命运与幸运
· “炫富”广告已成社会噪音了?
· “零工资就业”可行否?
· 老人托起的“托老院”
· 百余寿星入“驻”
· 老人托起的“托老院”
· 15个老人再创业
· 18位媳妇16个民族
· 快乐的“托老”生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8位媳妇16个民族
走访高山上的“民族村”
■报道组 王校美 马 钧 本报记者 吴晓鹏
  四明山余脉,奉化溪口一个海拔600多米的山顶自然村———中畈村,全村15户人家娶的18位媳妇分属16个民族,其中一户人家四个媳妇四个民族,十几年来,这个小山村演绎着民族融合的经典故事——

  贵州媳妇骡子村

  站在名叫尖峰脑的山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中畈村就散落在山顶林间。狗的一阵狂叫,引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说明来意,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中畈村历史。

  六七十年代,中畈村因为盛产优质的高山茶和羊尾笋,村民相当富裕,一些本地姑娘也愿意嫁到山上来。可改革开放后,由于信息的闭塞、交通的不便,中畈村渐渐落伍了。家境贫穷和地处偏远,以后再也没有本地姑娘“上嫁”到小村,村里的男子娶媳妇比登天还难。长时间只有老去的,没有新生的,十年前,村里看不见十岁以下的孩子,村里“光棍”也越来越多。

  九十年代初,一位名叫张良善的小伙子经新昌亲戚介绍,娶回了贵州傣族的一位姑娘,她是村里迎娶的第一个贵州媳妇,她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山村带来了希望和活力。看到村里的小伙子勤劳善良,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好,贵州媳妇“以身说法”,介绍更多的家乡姐妹嫁到中畈村。就这样,媳妇再介绍媳妇,中畈村的外地媳妇越来越多,几乎每家都娶到了外地媳妇。

  十几年来,村里先后娶进来的18位媳妇,都来自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和邻县新昌,光是贵州媳妇就达11个,她们分别来自傣族、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和土家族等16个不同的民族。而中畈村的男人们大多外出赶骡子搞运输。渐渐的,中畈村就有了“贵州媳妇骡子村”的别名。

  四个媳妇四个民族

  说起“民族大家庭”,老人指指对面张祥福家:“他家四个媳妇,除了大媳妇是山南的新昌姑娘,其余三个儿媳都是从云贵高原来的。”

  来到张祥福家,四媳妇刚好也在。她介绍,自已叫陆妹香,是贵州侗族人。二嫂贵州土家族,三嫂云南白族,只有大嫂是汉族人。

  27岁那年,陆妹香在温州打工时,经同乡介绍来到中畈村。当时爬上中畈村一看,张家家徒四壁,只有一间泥土房,火热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但她见同龄的丈夫待她很好,于是产生了恻隐之心,就安安心心的留了下来。

  现在,她的儿子已有7岁了。为了给孩子上学,他们就搬到山下租房住了。平时,丈夫赶着骡子,到金华、丽水、温州等地的一些铁塔工地搞运输,一年赚回五六千元钱。而她自己则在村里一家木制品厂打工,贴补家用。夫妻俩恩恩爱爱地过着充实的小日子。

  勤劳孝顺公婆夸

  说起自家的外省媳妇,中畈村的公公婆婆们没有一个不夸的。她们孝顺公婆,家庭和睦,外地媳妇之间亲如姐妹。

  土家族媳妇符晓燕的婆婆拉拉自己的衣服说:“这件新衣服就是媳妇买的,我和老伴换下的衣服她总是抢着洗,平时吃饭,最好的小菜总放在我们前面。”她还说,村里的男人一年四季在外面赚钱,村里的农活都由媳妇们干,耕地、种菜、采茶、掘笋……样样都会,还特别勤劳。

  每年春节是中畈村最热闹的时候,住在山下的媳妇们会牵着儿女,拎着大包、小包回到村里与老人团聚,给老人买衣服、买补品。平时很少聚在一起的“民族姐妹”也会在这个时候叙叙乡情,有的拿出回家拍的照片,与姐妹们解解乡愁。她们说,春节是她们最快乐的日子。

  当问及为何对一穷二白的中畈村不离不弃时,腼腆的白族媳妇李怀泗道出了“民族姐妹”们的心声:“中畈村民风淳朴,他们善良真诚,待我们很好,我们生活在这里虽然清苦些,但很快乐。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劳动,生活也会好起来的。”

  题图为侗族媳妇陆妹香特地从贵州捎来一顶漂亮帽子给儿子戴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