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阅读

妙笔生浙文 读文叹观止

哪些名篇,称得上《浙文观止》

  人文渊薮,浙江所诞生的文坛名家灿若群星;山水胜地,浙江催生的名篇更是不可胜数。这些名家名作,是值得每一代浙江人为之骄傲的精神财富。

  “观止”,意思是看到这里就可以停下了。什么样的古文可以担起浙文“观止”的“头衔”?

  2024年世界读书日当天,浙江古籍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投票活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遴选出100篇脍炙人口的浙文名篇,由读者在这100篇中票选出50篇,最终结集成册为《浙文观止》出版。现在,投票正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进行。

  走进这一百篇古文,如同走进了浙江灿烂的历史文脉,与无数名家穿越时空对话,感受浙江文学的无上魅力。

  一

  浙江古籍出版社刚刚搬了新家。在崭新明亮的办公室里,总编辑钱之江向记者讲述了《浙文观止》的缘起。

  2012年,“浙江文丛”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此时,“浙江文丛”第100册刚刚出版。这一重大出版工程,以整理出版浙江文献为主,对浙江人物、浙江历史、浙江风物等进行发掘研究,供世人全面了解浙江文化、深入认识浙江。浙江的文献古籍整理,已初上台阶。

  在会议现场,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提出了让浙江文献整理更上一层楼的想法:“不妨把所有浙江古文名篇都汇集起来,系统地呈现给读者。”

  “这一范畴,已经超过‘浙江文丛’的涵盖范围。”钱之江说,但“浙文观止”的种子由此在浙江古籍人的心里种下。

  十二年过去,如今,“浙江文丛”已经出版了1000册,几乎理清了浙江古籍的全部家底,浙江古籍出版社专业编辑力量日益壮大,出版“浙文观止”的时机成熟了。

  所谓“浙文观止”,起于“浙文”,成于“观止”。2024年3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专业编辑选出了100篇与浙江相关的经典古文,首篇为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中的名篇《勾践灭吴》,末篇为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人间词话序》。

  这100篇的入选标准主要有二,或是历代浙江籍作家的代表之作,或是其他地域作家创作的跟浙江相关的传世名篇,时间以先秦至晚清为限。人不论穷达,文不论长短,以“观止”为准绳,编辑们力求选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读者会发现,浙江历史上居然产生了如此多的古文名篇,尤其在唐宋之后,数量陡增,凸显出浙江丰厚的历史底蕴。”钱之江告诉记者。由于浙江文献典籍浩如烟海,经典无数,专业编辑们也会在名篇间犹豫,比如张煌言的《奇零草自序》和姜宸英的《奇零草序》,同为名文,文采斐然,但都入选似乎显重复,因此只有后篇入选;再如张岱的名文、美文很多,抉择起来比较困难,他的未入选文章如《自为墓志铭》等也很经典。

  即使将数量压缩至100篇,在今天这样的快节奏时代,普通人想要把握这么多作家和名篇,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浙江古籍出版社发起的读者投票活动,将在这100篇古文中精益求精,最终保留50篇。这50篇文章,将是经典中的经典,巅峰上的巅峰。

  钱之江说:“投票结束后,我们会邀请中国古代文学史各领域的专家对这50篇古文进行解读,预计在2025年出版为普及类读物《浙文观止》,这本书也将填补‘浙文’选本的空白。”

  二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曾拓负责了100篇古文中,宋及宋以前篇目的选择。

  古文的魅力,在他身上似乎有了具象的体现。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曾拓在大学选择了数学专业。这位理工男毕业后去了深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但是从小手不释卷、熟读典籍的他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沾满历史与时间的文字——于是辞职,向浙江古籍出版社投了一份简历,并以高分通过了笔试。

  “宋以前的古文经过了千年时间的沉淀,能留下的都是传颂已久、毫无争议的名篇。”曾拓告诉记者。读罢,只觉之江大地的历史荣光,如一柄穿云箭呼啸而来。

  吴越文化,在浙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千百年来,卧薪尝胆的精神,在越中山水之间发祥并不断壮大,汇入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

  先秦名篇《勾践灭吴》以这一时期语言特有的繁复之美,讲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一面委曲求和,卑身事吴,一面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转败为胜,打败吴国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品味其中语义的辗转周致、语音的拗谐互动之美,在极尽繁复的润色中,枭雄争霸中不甘受辱、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精神跃然纸上。

  当记者问曾拓,所选古文中最欣赏的是哪一篇?他脱口而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正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第一句。

  会稽兰渚山下的兰亭,四十余朝官名士,观山赏水,饮酒作诗,风流倜傥的王羲之借着酒劲,为众人所写的诗文作序。也许是会稽的流水青山激发了兴致,王羲之信手书写,一气浑成,书写中尽显中华书法的泰然自若、飘逸灵动、博大精深,是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名垂千古。

  王羲之之后,多少文人墨客远涉山水,朝圣兰亭,咏叹历经千年而不绝。

  唐代以降,古文名篇数不胜数。浙江这片土地上,名士或纷至沓来,或投以目光。69岁的颜真卿宦游湖州,以成熟的颜体在石碑上留下了《西亭记》,岁月斑驳仍难掩唐碑苍劲浑厚之风;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韩愈欣然受邀,为丽水孔子庙作记,写下了传世名作《处州孔子庙碑》;杭州刺史白居易轻灵落笔,为灵隐寺山门外的冷泉亭创作出风神俊爽的《冷泉亭记》……

  宋代更不必说。王安石的《石门亭记》,以丽水青田县石门亭为引,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苏轼为杭州钱王祠撰并书写的《表忠观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旷世名作;陆游退居山阴后,围绕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式园苑“南园”,为平原郡王韩侂胄书写的《南园记》,在历史上掀起波澜阵阵。

  一咏三叹,这些篇章中盛满了历史的回声。

  三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沈宗宇花了一个月时间,从宋以后的浙江典籍中选出了五十余篇古文。

  他最喜欢的篇目是黄宗羲的《原君》,“这篇古文逻辑严密,论证透辟,流露出领先于时代的民本意识,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个性。” 沈宗宇告诉记者。

  在沈宗宇看来,古文的魅力在于语言凝练,音韵铿锵,易于记诵。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白话文,但文言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历史文化上的滋养和文学技巧上的借鉴;每一篇古文,都流淌着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诞生于浙江或浙江人手中的古文名篇,以生动的方式和多样的视角,展示属于浙江的文化风采和精神风骨。

  元末明初,金华人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

  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去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马君则前来拜访。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晚生,临别时,宋濂写了这篇序送给马君则,他回顾自己早年艰辛求学的经历,描述自己当年的借书之难、奔走之苦,与当时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对比何其鲜明!

  文章语言简朴,但情真意切,读者唯能感受到其中对后辈学子的无限关心,催人奋进。

  除此之外,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是我们无比熟悉的名篇。它篇幅很短,但在雪天中独往湖中小亭看雪的人生风雅,却令人叹为观止。

  张岱出生在绍兴的官宦世家,他有许多嗜好,赏雪就是其中之一。大概那时绍兴很少下大雪,张岱记载第一次看到大雪的时间是二十四岁。那年,绍兴下了场三尺多深的大雪,张岱兴奋地带上六七人跑到城外山上看雪,直到半夜才回。

  这次湖心亭看雪,是他时隔六年后的第二次赏雪记录。大雪三日,又是夜晚,呈现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寂静。其他人龟缩在家里抱炉取暖或者早已入睡,张岱偏偏逆向而动,这无形中有了一种对照。我们能感受到张岱对雪的痴爱,张岱不同于俗世的高洁,多么难能可贵。

  他用纯粹的眼睛面对纯粹的洁白,浑融于天地宇宙之中。

  百篇浙文,我们读出了江南风韵,也读出了百味人生。这是历经了千年时间积淀的古人的智慧、才华、风趣、观察、情感、生命力与创造力化作的瑰宝,彰显了浙江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与深厚历史,更是浙江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当走进这灿烂的文海,又有谁的目光,会愿意从这样的宝藏中移开!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8 哪些名篇,称得上《浙文观止》 2024-05-10 浙江日报2024-05-1000003 2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