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周刊

孕育生态文明思想的试验田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既需要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绘制蓝图指明方向,又需要实事求是、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科学实践,两者互相作用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积累与思想孕育,与正定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引蝶变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正定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初,徒有“粮食高产”的虚名,百姓却不得温饱。习近平同志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他在正定任职期间,将解放思想放在首位,并提出:一个县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数不清、精神不振,什么都干不成。任职初期,他便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通过科学核减粮食征购基数,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一年后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以核减粮食征购基数为契机,习近平同志鼓励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制定了广为人知的正定“人才九条”,弥补人才短板;在塔元庄村设计生态立体农业,超前为正定的农业发展植入了绿色基因,如今的塔元庄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倡导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提出旅游兴县,突破“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局面。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促进正定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正是这种思想解放和敢为人先,从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引领了正定发展的“美丽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胜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改革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把握改革创新与客观发展规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使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二、理念破题:绿色发展开新局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思想的指引,也需要科学的实践。关于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过去一直认为二者是倒U形曲线关系,即经济增长过程中会牺牲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负担治理环境的成本,就可以改善环境。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历程,就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正定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北郊滹沱河畔,滹沱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河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定为了基本国策。“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论断,来自习近平同志对自然的感受和发展的认知,对在环境保护上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保持着警惕,生态意识已经孕育并开始探索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任职期间,就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组织制定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下称《规划》)明确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并采取了积极的生态修复保护措施。成立“滹沱河河滩、老磁河河滩改造指挥部”,科学改造河道,在两河滩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使荒滩变宝滩,滹沱河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阶段,生态意识一时难以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同。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依赖性逐渐产生强大惯性,经济增长普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昔日秀美的滹沱河也未能幸免。两岸植被稀疏、黄沙四起、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2007年,滹沱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率先启动;2017年开启了石家庄市境内滹沱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已形成相当于3.3个西湖大小的水面,干涸了近半个世纪的滹沱河重新焕发出青春。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昭示着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绘制的滹沱河生态修复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滹沱河的生态治理实践表明,人们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正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滹沱河的蝶变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案例。

  三、生态优先:谋局未来绘蓝图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论述,已经涉及有关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他指出,农业经济已不仅是农业生产本身,而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人类的技术经济活动与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联结而成的网络结构。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组织制定的《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明确提出正定县在20世纪末以前环保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污染源。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为基的思想内核。

  除此之外,《规划》也提出具体措施,例如,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禁止生态平衡破坏;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严防新污染发生,新上工业项目如果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的坚决不上;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保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点;研究和推广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地下水源;开发太阳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应用,要抓好新能源推广,等等。这些做法与当前的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诸多做法高度一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实践。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如此鲜明和概括的语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具体做法,是对传统发展路径的突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母体。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领导制定《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浙江安吉,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其中“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直白表达的形象再现,是对于环境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升华。

  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也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范式的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8 孕育生态文明思想的试验田 2022-09-19 浙江日报2022-09-1900006 2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