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浙大将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优势——
服务浙江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柯溢能
“十四五”开局伊始,浙江大学服务浙江创新发展举措频频:在海宁,“鲲鹏行动”计划首批入选者狄大卫团队落户浙大国际校区,瞄准光电领域创新前沿;在义乌,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开工建设,将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
“十四五”时期,浙大将紧密对接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积极承接全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和建设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助推浙江自主创新能力和总体创新能级全面增强。
浙大党委书记任少波表示,浙大将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推进战略迭代和动能激发,努力服务浙江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在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进程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服务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是浙江“十四五”发展的“第一战略抓手”。浙大全面对接这些重点领域,将大信息、大生命、大物质的交叉融合作为战略必争和主攻方向。
服务“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浙大瞄准类脑芯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方向布局,为打造数字安防、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支撑。持续发挥核心作用,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融入国家实验室布局。大力建设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打造跟踪国际前沿科学、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服务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浙大对接浙江发展结构生物学、肿瘤与分子医学等战略需要,加快建设良渚实验室、浙大医学中心和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浙大将进一步优化各附属医院在省内的布局,并加快推进与地方合作共建非直属附属医院,大力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全球诊疗中心建设。
服务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浙大响应我省对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和变革性材料的战略需要,加强前瞻布局和协同创新,力争在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柔性电子材料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力建设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大衢州研究院。
深度参与实施“尖峰”计划
浙大校长吴朝晖表示,浙大将继续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构筑基础研究的高原,通过不断深度参与实施我省“尖峰”计划,浙大准备在攻克重大科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源头作用,努力承担我省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
浙大将探索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础研究学术特区建设,先行先试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改革,探索建立长周期考核评估机制,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到“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上。
面向未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浙大力争在我省“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中发挥引领作用。围绕浙江急需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医药健康、生物技术与绿色智慧农业、纳米科技与功能材料等领域,浙大加快实施创新2030计划,积极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混编攻关团队,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浙大路径。
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支撑
截至2020年底,浙大在全省建设了27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组建了18支专业化交叉团队,推进学科和区域深度融合。浙大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林伟连介绍,“十四五”期间,浙大将加快推动已有布点的迭代进阶和串珠成链,努力为浙江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硬核支撑。
服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实施,浙大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优质资源,聚力打通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努力研制世界级数字产品及数字服务系统,助力杭州等城市打造数字变革策源地。
浙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浙大将加强滨江研究院、高端装备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一批新建平台建设,针对性加强学科和人才支持,构建集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为一体化的产业服务全链条。
面向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浙大组建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分别牵头的学科群,依托之江实验室、浙大医学中心等平台,开展高密度集成攻关并促进成果转化孵化,打造有浙大内核、浙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