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治杭
吴勇韬
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景——钱王祠,纪念吴越王钱镠。建祠始于北宋赵抃上书朝廷的奏议,经宋神宗批准后兴建。钱王祠原名表忠观,根据赵抃奏议、由苏东坡书写的《表忠观碑》,至今还保存在钱王祠。《表忠观碑》以“知杭州军州事臣抃言”开头,以“臣抃昧死以闻”结尾,既肯定钱氏治理两浙的贡献,又肯定钱氏归宋而免去战乱、实现和平统一的功绩。
北宋名臣赵抃,衢州人,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出任四川、浙江等地官员,后累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为官45年不蓄资产,俸禄家资多用于救济灾民、济贫扶孤,为国为民、公而忘私。
赵抃一生为人正、为官清、为政和,“弹劾不避权贵,举贤不择布衣。”有“铁面御史”之称,与包公齐名,《宋史》将他与包拯同传。赵抃去四川成都上任,行装十分简单,随身只带着一古琴、一白鹤。古琴放在布袋里,而白鹤则放在竹篓里,一琴一鹤分两边驮在马上,这就是赵抃的全部行装。宋神宗听说此事后十分赞赏,“一琴一鹤”也因此成为成语,比喻为官清廉。《辞源》《辞海》收录的“铁面御史”“一琴一鹤”词条,均注明是赵抃的事迹。
赵抃曾三度治杭。第一次是1060年在建德梅城任“睦州知州”,大部分时间在桐庐、分水、淳安、遂安、寿昌等乡镇走村访巷,了解实情,上奏朝廷应免除建德“没有茶地却要交茶税”“素无牧羊习俗,却无端受命每年须向邻州输送羊肉”等不合理负担,终于获准,为百姓减轻了负担。
第二次是1070年到杭任知州不足一年,即因山东遭灾奉调青州。《乾道临安志》载:“杭故多盗,闻抃性宽,细民益聚为盗。”他了解情况后对扰民严重者狠狠打击,使盗窃团伙迅速瓦解。他告诫年轻人去恶从善,习好行正,一时民风转佳,境内太平。
第三次是1077年,赵抃已年逾古稀。当时他任越州(今绍兴)长官,多次要求引退,神宗一再挽留,要他就近由越州到杭州负责救灾,当时钱江两岸遭受严重蝗灾和旱灾。他到任后首先开仓赈济,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向富户借粮,允秋后偿还。然后走遍杭州属县,共商互助救灾、借种深耕、增产自救,终于渡过难关。那时西湖因大旱湖底朝天,于是赵抃安排挖泥挑土,以便日后蓄水,对水利和西湖景观的改善有长效。
赵抃治杭还留下了几项惠民的遗迹,至今影响深远。一是重修钱王祠,二是到超山游览后,写下《游海云洞》:“缥缈齐云阁,遥闻摸石池。物华春已盛,人意乐无涯。罗绮一山遍,旌旗十里随。花棚夹归道,绕骑看星驰。”这首诗首次介绍游客满山、花棚夹道的超山盛况,引起世人关注,在超山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杭期间,赵抃与辩才法师、苏轼三人以茶会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龙井三贤,即指这三人。《苏轼集·赵清献公赞》中有“志在伯夷,其清维圣”“世有公像,如月在水,表而出之,后学仰止”等赞语。赵抃对杭州贡献颇多,杭州不少名胜古迹如灵隐寺、望湖楼等都留下了他的游踪和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