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时评

打通生态环境的“神经末梢”

  制度之外,更关键的是人的力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是一件共建共享的好事。

打通生态环境的“神经末梢”

江 帆

  近日,富阳区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该制度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每年不少于两次,采用召开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的形式,向全社会通报环境质量和生态改善情况。

  一份小小的报告,承载的内容却颇为厚重。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实施,意味着乡镇基层在环保工作中的角色转变。乡镇基层由原来生态环保工作中的配角,变成了主角。按照该报告,富阳各个乡镇需要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环保工作一管到底,并在会前发放征求意见表,会中代表互动提问,会后广泛收集民意,环保责任开始向乡镇、村、企业层层延伸。这项制度从去年底实施以来,富阳区从相关部门到乡镇街道,从村民到企业,每个人的生态环保理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诞生已11年,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都相继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发展观到生态观,从财富观到价值观,从生存观到执政观,“两山”思想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策略的浙江,迈出打造“绿色浙江”的前进步伐,从未停歇。

  在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提升的当下,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到最基层的“神经末梢”就显得尤为重要。蓝天白云、空气土壤,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推动着环保各项工作的不断细化。而乡镇恰恰是触角最广的“眼”和“手”,能够最全面地掌握到基层情况、反映基层问题。在乡镇推行生态环境质量专题报告,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基层,能够帮助环保部门打造出一支有扎实基础的生力军。

  制度之外,更关键的是人的力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是一件共建共享的好事。在环保工作中充分调动起基层的力量,同样有助于让环保意识成为整个社会的最大共识,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乡镇主动抓环保,带动村一级自觉抓环保,正是将绿色发展理念灌输到了基层自治的最底层。在我省最近颁布的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中,创新提出了“生态文化培育”这一新概念,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活消费和行为习惯的绿色化培育,都被纳入了这一范畴。未来,让我们调动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环保中,环环相扣,携手为建设美丽浙江撑起一把绿色保护伞。


浙江日报 时评 00015 打通生态环境的“神经末梢” 2016-07-11 浙江日报2016-07-1100014;浙江日报2016-07-1100012 2 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