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城
当以水为友
肖纯
“海绵城市”不必“等风来”,即使没有政策,也应自行探索。“五水共治”就是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抓,范围不限于城市,还覆盖广大农村。
明日之城
当以水为友
肖 纯
暴雨暂时停歇,内涝逐渐退去,饱受水困的城市也走出了“最艰难时刻”。一组卫星图揭示了武汉市2000年以来触目惊心的填湖进程。该市水务局马上回应表示2002年后湖泊没有再减少。
在暴雨中,一些城市的表现普遍受到了质疑。平心而论,与往年相比,这些城市并非没有丝毫进步。可投入巨资改造排水设施后,城市的进步远追不上公众的期待。李克强总理一语道破“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随后叮嘱要“补上短板,抚平城市‘疮疤’,提升地上地下应对灾害的能力。”
城市投入巨大,为何依旧不尽如人意?这是在洪涝灾害面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说明了目前我们城市的规划理念亟需更新。
人类发展的进程,本身就是对自然改造的历史。对于一些城市而言,“过去城市发展史是填湖史”没什么好辩驳的。但城市发展到现阶段,未来要更多考虑与自然为友,让城市中的湖泊找到回家的路。
有人辩称“长江水位高于市区一般地面高程,因此内涝无法排出”。这更说明了城市“海绵体”的重要。“海绵城市”能像海绵一样蓄积和利用雨水,摒弃传统城市建设以“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排水设计,转而保护城市“海绵体”。这样即使内涝无法及时排出,也能化整为零,留出缓冲的时间与空间,避免城市大面积渍水。
“海绵城市”绝不意味着地下管廊毫无必要,两者应相辅相成。如果没“海绵体”储水,再粗的管廊也无处可排;如果没地下管廊,再大的“海绵体”也无法将多余的水排出。
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等水系,也包括绿地、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对照“海绵城市”的概念,一些城市填湖造地等消灭“海绵体”做法的危害,其实是可以想象的。
“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契合现在国内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和百姓的自然需求。我国已推出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巨额补贴,因此不少城市跃跃欲试。
需要强调的是,“海绵城市”不必“等风来”,即使没有政策,也应自行探索。浙江的“五水共治”就是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作为一个整体来抓,范围不限于城市,还覆盖广大农村。
规划设计是城市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过去几十年,城市建设的“大跃进”已饱受诟病。如果把“海绵城市”当作一个项目,竣工指日可待。但“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作,比如水利部门疏浚河道,市政部门铺设管道,园林部门设计“海绵体”公园。由此可见“海绵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最大的难点正是理念更新。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远见与耐心,以及是否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
此外,为避免“政府高调保护,事实屡禁不止”的尴尬,城市治理有必要激活社会共治,以弥补自身监督的局限。让城中的湖泊亲近可达,真正实现与水为邻、以水为友。往小了说,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往大了说,是将更多市民拉进共享经济的轨道。
与水为邻、以水为友,能增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这比监管部门隔三差五地来排查填湖、排污要有力得多,毕竟人民群众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而与水为邻、以水为友,也是明日之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