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一百年的暗与光》聚焦浙江百年麻风防治史——

凿开一百年的暗,看见光

  你知道麻风病吗?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世纪,来到一扇小小的木门前。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孔子独自看望病重弟子冉伯牛。他们隔着门,完成一场不见面的相见。孔子叹息,“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冉伯牛可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麻风第一人。麻风,它是一种被传为“风吹来的魔鬼”之疾病。

  这一声叹息之暗,哀婉至今。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疾病像麻风一样,患病者在担负肉体无尽痛苦的同时,还承担来自社会的歧视及道德的审判。这一声叹息之光,来自百年前,他们来了——科学家,医护人员,病人自我,他们寻求良方,不分国界,只有良善。

  浙江作家方格子新书《一百年的暗与光》,首次聚焦我省百年麻风防治史,记录了浙江几代麻风病防治医务工作者所走过的60余年的艰难岁月。新书由浙江文艺社出版,作品同时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那些渴望,直抵人心

  “我是带着一把凿子在隧道中,跟麻风病患者一起,在文字中,走过一百多年的暗,终于见到了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方格子这样评价近两年的创作心路。

  2014年9月,方格子来到德清县上柏村采访。

  在距离湖州德清县城13公里处的金车山下,一个以70后、80后年轻人为主的医疗团队,已经在偏僻、封闭、艰苦的“中国麻风第一村”——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坚守了整整10个春秋。他们面对的是80多位无家、无亲人的残疾老人,是艰苦的条件、有限的资源、精神的压力和单调的生活。

  方格子的采访十分不顺利。先是麻风病患者不愿重温残酷往事,打开心扉很困难,很多时候这位柔弱的女作家需要一次次鼓足勇气耐心与他们长久对视,凝视被病魔折磨得畸残的躯体。接着是,资料严重缺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便于治疗和防治传染,麻风病人集中收治,与外界相对隔离,加之老一辈医护人员相继退休过世,要想获取第一手资料极其困难,很多时候她不得不奔赴各地档案馆手写摘录资料。在采访期间,为了扩展视野,方格子陆续走访了省内外多地麻风村,它们多建在群山之巅。方格子坦言,每每采访归来,身心疲惫至极,数度想放弃。

  但又一次次坚持下来了。“在漫长的麻风病史上,麻风病人遭遇人世间最为不堪的境遇,他们被放逐,被驱赶,被疏离。然而,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求,依然如炽热的火光,穿过重重岁月,抵达我的内心。”方格子说,“我希望借助鲜活生动的访谈记录和史料档案,全面展示我省几代麻防工作者艰苦卓绝的沧桑岁月。医生和病人,疾病与社会,亲情的疏离和融合,人性的丑恶与美好。”

  正如疾病本身的沉重和良知带给了人类的温暖。翻阅全书,九个篇章,你看到的是一个个暖色调的字眼,“没有国界,只有慈悲”、“不要温顺地走进良夜”、“科学的气息从未远离”……近30万字的文本写作,她揭开千年盘旋于麻风受累者头顶的疾病阴影,细腻而平静地阐述了那段浸透无数先人心血的百年身心修补记,为我们打开一个封闭百年的幽暗世界,在这个被称为“人性的孤岛”的麻风世界里,既有麻风受累者的小我命运,又有医者学者乃至普通民众的大写温情。

  那些故事,风满山林

  与一种“可耻”的疾病狭路相逢,这是不少“遇见”麻风病的人们的第一反应,无论是受累者、医护者、科学家,或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方格子就这样收录了百余位麻风患者、医护人员的口述史。这些故事里,暗与光交辉,风满山林。

  那是一个老汉。少年时他曾上过私塾,读背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2岁就能作文,先生称赞他的文章“有风骨”。他自己也有满满的理想,希望长大后走出山村,接受新潮思想。意外却袭击了他,他得了麻风。有一天,同学指着他的脸说,你的眉毛被老鼠偷吃了……瞬间,往日意气风发的少年荡然无存,他求助于私塾先生,先生接受的是旧时思想,认为眉为人的第二双眼,眉落,便为眼瞎。“若非有重大孽障,何以会有此报应。”

  那是一位军人。那时,新中国刚建立,国内麻风治疗还没有摸索出成功的经验,使用的药物依靠国外进口,麻风病院大都要求选址寺庙或者偏远的海岛。姚雨冰负责筹建浙江省第一所麻风病医院,建水库、打水井……百余天时间,就把一个有模有样的麻风病医院建成了。

  那是一位医生。马雅各在中国病逝,这个为中国麻风病人服务了50余年的英国老人,不能叶落归根。为了弘扬他的精神,第一任麻风病院院长姚雨冰把老人的骨灰盒安放在新建于德清鸿渐岭的麻风医院走廊的廊柱里。

  那是一位科学家。在一个晴朗的冬日午后,方格子与中国麻防中心张国成教授相对而坐,他说自己的脾气很差,为了麻风病人的事情,经常发火。那是一次督查西南某省投入百万元建成的麻风村,簇新建筑的背后是一处草房子,6个瞎眼老太太摸索着用手炒菜……他噙着泪讲述,松了松身子,又拿一个枕头垫在后背,一把椅子,他只能坐在边沿。严重的腰肌劳损,伴随了他20多年。从初入行时的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40多年来,他走遍全国 500多所麻风村,使数以万计身处绝望中的麻风病患者重获新生。

  从个人到群体,从患病到一生,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在时间的经纬里,如暗与光交辉处的一粒粒尘埃,它们升腾,张扬,坠落,寂静,可你明明看见一种力量,那么蓬勃。正如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作家邱华栋所说,“在麻风病这样一种谈病色变的疾病面前,医术、命运、民族、国家,这些观念和词汇被方格子搅动和运用,最终给我们呈现出一曲生命奋进和超越的长歌,用光亮照亮了幽暗的疾病和历史死结的角落。”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20 凿开一百年的暗,看见光 2016-04-08 780255 2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