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树立大抓乡镇基层的鲜明导向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中流砥柱。加强乡镇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基层战斗力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乡镇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作为我国政权组织架构中最基层的行政机关,乡镇工作具有职能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基本涵盖了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一位乡镇驻村干部的个体为例,其工作事项和目标考核,包括了基层党建、重点工作、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三农工作、专项治理、生态环保、防火防汛、殡改征兵、村账监管、宣传统战、工作创新等10多个大项、近百小项具体内容和要求,工作涉及面繁杂宽泛,工作对象是广大老百姓,工作标准是让群众满意。

  最近,我在台州某县一个中心镇进行了4天的蹲点调研,通过与乡镇基层干部广泛的访谈和座谈,以点带面、解剖麻雀,对乡镇基层工作和干部思想状况有了新的了解,大致可概括为三:

  任务多、压力大。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从省委到乡镇一个声音、一竿子到底,这样做有利于工作的推进,但由于少数村民权利意识与责任义务不对称,基层一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是不小的。据了解,许多乡镇干部每人要负责四五项重点工程或中心工作,实行捆绑式考核,一个项目从征地开始,可行性研究、建议书、项目立项、设计、审核、预算、招投标、施工、监管等,从头到尾都要一揽子负责到底。大家都有共同的体会:当乡镇干部一要耐烦、二要全能,要有“全科医生”的素养。

  权力小、责任重。乡镇承担的事权与相应的财权、审批权、人事权存在不对称的问题。从管理职能上看,县级部门是代表县级政府在行使职权、考核乡镇,局长实际上比镇长要高一档。比如,多年来积累的违章建筑,审批权在土管部门,乡镇说不上话、插不上手,现在却要承担拆除的重任。还有的部门挑肥拣瘦,喜欢把苦差事往下推,乡镇工作也就成了“垃圾箱”。对乡镇来说,安全生产、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土地环保、廉政建设等,搞不好是要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的,因此,乡镇领导的弦始终是绷紧的。

  空间小、手段少。现在对正副科级干部退二线年龄延迟了5年,这从干部资源合理配置使用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也给今后一个时期干部的晋升空间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40多岁的普通干部。本人所蹲点的中心镇,自2011年换届以来的4年时间里,一般干部中仅有1名提拔为副科级干部,目前该镇任中层正职10年以上的干部不在少数,有的还在20年以上。从工作手段上说,乡镇手中“能抓鸡的米”也很少,亟须丰富拓展。

  职能定位: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优化乡镇调控能力

  乡镇扮演“小马拉大车”的角色。在宪法和组织法层面,乡镇应具有一级政府的职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了乡镇七个方面职权。但在具体的部门法律层面,把绝大部分行政权力赋予县级以上职能部门,乡镇政府的职能是缺失的,这在客观上弱化了乡镇管理地方事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权责不对称。乡镇时常扮演着有限权力、无限责任、小马拉大车的无奈角色。二是财权事权不配套。乡镇没有独立固定的财税收入或分成,只有靠出让土地、收取超生社会抚养费等预算外收入来补充。三是条块分割不合理。设在乡镇、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七站八所”,很大程度上瓜分了乡镇政府的职权,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管不好”。

  乡镇要强化政治、社会和服务功能。乡镇职能的定位,决定着乡镇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着乡镇调控力的内容和大小。要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从地域人口、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科学定位乡镇职能。应当看到,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而存在,既是宪法的规定,也是客观的需要。但从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看,乡镇也很难作为权能统一的一级完备政府而存在。乡镇的职能定位,不应是简单的强化还是弱化、放权还是收权的权力博弈,而是要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着眼于推进基层治理和巩固执政基础,着眼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基层的实践,切实承担起农村政治机构、社会管理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的角色,积极履行好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基层民主建设等政治组织功能,城镇建设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社会治安稳定等社会管理功能,公共卫生事务、社会保障服务、贫困人员救济和各项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

  关键在于理顺县乡关系。优化乡镇调控能力,必须顺应现代治理的要求,理顺县与乡的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人财事相配套。要进一步明晰乡镇事权关系,对直接面向基层、由乡镇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各类事项,一律下放给乡镇,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根据产业经济水平、集聚辐射能力等因素,分类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财力向下倾斜,提高基层保障水平,调动乡镇聚财理财积极性。要加强对部门派驻机构的刚性调控,对“七站八所”干部纳入乡镇日常管理和考核,机构负责人任免必须征求乡镇意见。加强乡镇综合执法、社会治安、市场监管、便民服务等大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力量资源,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对省级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要积极探索行使县级法定行政管理权,以强化其统一管理和服务功能。

  固本强基:关爱乡镇基层干部,加强基础工作保障

  进一步落实“三真”要求。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普遍提高了乡镇在职干部的津补贴平均数,落实了加强乡镇班子建设、无会日制度、创新考核方式等实际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按照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坚持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乡镇编制管理,实行专编专用。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实施好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健康关怀和心理调适,认真执行带薪休假等福利制度。落实县以下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政策,拓展乡镇干部上升空间。

  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坚持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比选干部的大赛场,推动乡镇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优先选拔“狮子型”干部担任乡镇一把手,把优秀乡镇书记作为选拔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来源。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书记经历的要达到一定比例。优化乡镇干部年龄、性别、专业结构,注重补充城建规划、生态环保、农业技术等基层急需的专业人才。积极探索和完善从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现职村干部、工人农民、企业经营者中选拔优秀人才到乡镇工作的路径办法。注重选拔乡镇优秀年轻干部,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严格执行乡镇干部任期调整、最低服务年限、工作借调等规定,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

  进一步统筹各项考评。考核评比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抓手,但过多过滥、多头重复,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基层负担,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应该说,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在加强考核统筹、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大了整改力度。但如何从乡镇基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科学化、差别化、合理化的考评体系,仍有待认真研究和解决。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对乡镇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归并精简考核项目,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同时,要认真落实村级事务准入制度,巩固机构牌子、考核评比、创建达标“三多”问题清理成果。

  进一步强化基础保障。乡镇的许多工作要落实到村级组织,由村级组织实施。因此,夯实村级基础,也是加强乡镇工作的内在要求。最近,省委组织部等6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对基层组织运转经费、活动阵地、基层干部报酬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四项保障”,明确了具体政策措施,这是省委省政府将人财物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实际行动。我省虽是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但村级集体经济弱、造血功能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要站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出发,把加大对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力度,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新常态,进一步加大对26个加快发展县,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日常运转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助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室党组成员】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树立大抓乡镇基层的鲜明导向 2015-06-19 3917394 2 2015年06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