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

“五水共治”治出转型升级新天地

  王祖强

  “五水共治”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更是建设“两美”浙江的突破口与切入点。“五水共治”在倒逼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有效破解一系列影响科学发展老大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致力于解决水环境治理的“根子问题”,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问题,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水环境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水环境治理看起来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污染存量和现实增量,末端治理并未有效地控制水环境污染。要逐渐形成以低能耗、减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内涵式增长模式,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生态经济通过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发展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就是改变在生产末端治理污染物的治污模式,争取在生产环节中降能耗、减排放,实现水环境的源头保护。

  ——把民生福祉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归宿,努力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新经济新业态破茧而出。

  “五水共治”使“绿色+”与“互联网+”相互促进,开辟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环保工程、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健康养老、社交网络等新经济新业态破茧而出,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譬如,仓前“梦想小镇”既要“互联网+”又要“绿色+”,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互联网”产业生态链,新型的“众创空间”和创业生态圈,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新型企业,成为“两美”浙江新景区。全省各地“特色小镇”让人看到了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2.0版本。安吉县坚守“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1204.8万人次,带来总收入127.5亿元。桐庐县环溪村经过脱胎换骨的环境改造,发展成为以民宿为特点的乡村旅游新典型,农村电商也做得风生水起,让生态农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

  ——着力解决污染源分散、治理成本高的难题,促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生态化发展,实现水环境治理从点源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

  “低、小、散、乱”的产业布局形成了众多分散的污染源。水环境点源治理成本畸高,治污主体丧失内生动力,形成了水环境治理的“市场失灵”。为降低水环境治理成本,提升水环境治理效率,必须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水环境治理从点源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近年来,浙江组织实施了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

  生态型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产业生态链和生态网,促进园区内资源的相互利用。集聚区的集约化、循环化、生态化发展,要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发展特色、园区演进规律,鼓励循环链条中的企业搬迁入园,形成综合性和行业性相结合的园区网络体系,在产业集聚进程中实现水环境的集中治理。

  ——探索解决水环境治理中激励机制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运用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动力。

  水环境治理的市场化关键在于促进环境容量资源的商品化,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的资源价格,将水污染产生的生态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排污市场交易化是通过排污权的买卖将环保优势转化为企业利润,激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环保投入,减少水环境污染。

  治污市场竞争化旨在以环境津贴、绿色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治污市场,形成资本结构合理、竞争性充分的产业发展格局。明晰水环境产权,实现水环境治理市场化,就是使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水环境治理从官员升迁激励向市场利润激励转变,从“谁污染,谁付费”的外在约束向“谁治理,谁收费”的内生激励转变。

  ——建立上下游联动、流域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解决流域性的治水难题,避免“免费搭车”现象和陷入“囚徒困境”。

  “五水共治”讲究一个“共”字,这不仅指“五水”之间的共同治理,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更是题中应有之义。流域性的治水难题,主要表现为成本集中、收益分摊,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和陷入“囚徒困境”。譬如,上游冲积下来的泥沙,造成下游水库、河道淤积,该由谁来清理?上游污染产业造成的河道污泥,下游饱受污染之后,是否还该出钱出力整治?下游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源,一旦污染该由谁来买单?这类问题,需要有效地沟通、协商、补偿机制。

  破解这些流域性的治水难题,既需要上下游之间的充分协商和沟通、互相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上一级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建立上下游联动、流域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譬如,流域性损失如何合理补偿?上下游利益如何有效处置?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省、市对县(市、区)的治水,已经设定了出入境水质对比,出境水的水质,是否保持甚至好于入境水的水质,已经成了考核当地治水成效的一根标杆。

  ——把“五水共治”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和活教材,通过破解“五水共治”中的各种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展开。

  结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契机,浙江加快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管制度,加快研究制定和实施水权制度,使各级政府在环境整治中拥有更加明确、严格、可操作的法律依据。“五水共治”总体上属于公共物品,因此党委政府应承担和发挥主导作用。党委政府要梳理与整合相关职能,建立职能相对集中、职责相对明确、层次相对分明的管理体制,改变过去“九龙治水”的困境,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把“五水共治”工作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与此同时,要大力提升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充实专业力量,研究制定“五水共治”指标体系,加大必要设施和技术装备的投入。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8 “五水共治”治出转型升级新天地 2015-05-19 3884110 2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