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

“五水共治”的文化意义

  闫 彦

  浙江以江为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有甬椒瓯鳌飞云江,京杭苕溪傍钱塘。“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垂柳依岸、青砖黛瓦、水阁亭榭、橹声欸乃、烟波浩淼……所有的一切,宛如一幅渐次展开的水墨风景,美丽、灵秀、富足,凝聚了无数乐水人的视线。“五水共治”就是让我们重新沉醉在这美丽的画图中。

  ——浙江的治水理念领先。从大禹的“疏堵并用,因势利导”到白居易的“堤防如法,蓄泄及时”;从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的“绝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系统治水思路,到北宋范仲淹在浙江沿江治水中的“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从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和运河中的“蓄清刷黄”、“束水归漕”到杭州刺史李泌“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利民”等科学治水理念,成功地保障了特定时期浙江水利的稳定,对现代治水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与水之间良性关系就是水文化。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使人类面临一系列水问题,而化解水危机、维护良好水环境、保障充足水资源供给、构建人类和水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建立人与水之间的良性关系,而这种良性关系就是水文化。水文化反映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如果没有浓厚的水文化,人类就缺少与水之间的良性关系,最终将导致人类对水环境的无序开采、对水资源的无序索取,使人类丧失生存基础,更谈不上生态文明。因此,人类要拥有良好的水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就必须拥有水文化。

  ——“五水共治”树立起人与水的和谐关系。水文化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人水和谐是治水实践的更高境界,是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条件的新的人水关系,即人对水、对河流既要利用和改造,又要主动适应和保护。在人水和谐理念的指导下,既要重视对水的治理,又要重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人水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治水领域的具体要求;人水和谐是“五水共治”成效的综合体现;人水和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美丽浙江”建设中的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目标。

  ——“五水共治”为弘扬水文化创造了新的机遇。水,乃生命之源,人类之先物。而行水之道、蓄水之洼、识水之学、用水之义、管水之理,则不可不谋,谋辄福,不谋辄祸,天之理也。古人天人合一的治水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治水文化”。现在浙江省政府要用重整山河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斗志打一场治水之仗,今天我们不缺处理水、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规,我们缺少的是正确使用水的观念、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观、善待水的行为,正在丧失亲近水、享受水的生活。

  “五水共治”,实质上是对我们古代治水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和升华,是当代治水文化——“知行合一”的实践与创新,是大禹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爱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社会美德的回归和折射,是全社会弘扬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的文化大繁荣。

  ——“五水共治”展开了传承和创新水文化的系统工程。浙江文明的开创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治水斗争的产物。“五水共治”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更广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推动着浙江文明的创造。“五水共治”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实施“五水共治”建设,实质是我省治水战略决策的重大调整,同样是一种先进水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五水共治”建立起节水文化长效机制。节水文化是人们在使用、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实践中,形成关于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节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水文化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诸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说,节水文化体现了文明的人水关系。

  “五水共治”推进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面向全社会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开展浙江水文化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水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街道、进工厂。在全社会普及水文化知识,提升水文化认知,推广水文化,营造爱护水、珍惜水、保护水的社会意识,实现教育当代人,培育下代人的水危机意识,培养人水和谐理念,形成一种与水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8 “五水共治”的文化意义 2015-05-19 3884111 2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