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价值实现
沈满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论断。在某些区域、某些领域,绿水青山已经转变成金山银山,在某些区域、某些领域,绿水青山却尚未转变成金山银山。揭示其根源,探索其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态需求递增规律预示绿水青山的价值增值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决定了消费者需求的递增性。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包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等低层次的需要,又包括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随之而产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人均GDP超过了7000美元。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者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尤其食品,与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已经成为消费者追逐的稀缺物品。
在工业化的特定阶段必然出现生态需求递增趋势。相比较而言,劣质的生态环境和非生态产品属于低档货,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属于高档货。在进入小康社会乃至富裕社会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递增,因为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可以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由此,可以得到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即: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的生态需求呈现递增的趋势。这一规律在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以后未必适用,但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特定阶段必然是适用的。
生态需求递增规律预示绿水青山的价值增值趋势。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基本判断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与生产者相对不足的生态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由此决定了优质生态环境与生态产品的均衡价格,显著高于劣质生态环境与非生态产品的均衡价格,例如浙江丽水的土猪肉、高山大米的价格数倍于饲养猪肉、平原大米。可见,绿水青山一方面代表着高负氧离子、优质天然氧吧等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与这些优质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生态产品。因此,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决定了绿水青山的价值增值趋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障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可能,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倡导。那么,现状如何呢?从浙江省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看,有些区域、有些领域的绿水青山已经实现了其金山银山的价值,例如遂昌的生态休闲农庄、缙云的高山水田茭白等,已经实现了部分农民的致富。但是,就整体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对丽水市、淳安县等地的调研结果表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递增率依然高于地税收入递增率。这就说明,绿水青山不仅还没有使得整个地区走向富裕,而且还没有接近摆脱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为什么理论上已经可以阐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实践中还有这么大的距离呢?原因在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存在着障碍。主要包括:
绿水青山的价值评价障碍。作为优质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钱?价值评价的困难是阻碍价值实现的首要根源。绿水青山往往属于非竞争性产品,市场机制往往难以为此定价。当然,环境经济学家已经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评价环境价值的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一系列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还没有像GDP核算方法那样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亟须解决生态价值、环境价值、碳汇价值等评价方法问题。
绿水青山的信息甄别障碍。作为与优质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态产品如何识别?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很难区分土猪肉与饲养猪肉、高山大米与平原大米。而且在现实市场中,还存在大量假冒伪劣的现象,以饲养猪肉冒充土猪肉、以平原大米冒充高山大米。这样,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谁也不愿意把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到市场上,这样,市场机制就失效了。
绿水青山的外部性内部化障碍。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生态产品,确实可以给生产者自身提高收益或改善福利。由于拥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可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由于拥有天然氧吧,可以发展生态休闲养生产业。但是,生态环境保护者、生态产品生产者自身所得到的收益只是社会总收益的一部分,存在大量生态收益的外溢现象。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于是私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被挫伤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对策
建立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实现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价值,首先需要解决定价方法和定价机制问题。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前列,我国也要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价值评价。通过对一条河、一座山的生态价值的评价,可以对一个区域的绿水青山的总体价值作出一个评判,从而为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探索生态产品营销渠道。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是以优质生态环境为条件进行生产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态产品。要实现这类产品的应有价值,不能采取普通产品的营销方式,而要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通过定点供应连锁店的方式扩大“一县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品牌效应;通过产品论证和产品标志的方式为生态产品提供特殊的标识;加强生态产品生产的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企业化经营,构建“农户(生产者)→企业(供给者)→企业(销售者)→家庭(消费者)”的营销链条。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浙江是最早实施省级生态补偿制度的省份,2005年至2014年已经实践了十个年头。但是,从我对杭州市、丽水市的调研结果看,获得生态补偿的资金额度与生态效益的外溢效益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对于具有显著公共物品属性的部分,要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力度;对于可能进行生态产权界定的部分,要积极探索受益者补偿的机制,例如国家极力倡导的水权交易、碳汇交易等机制。
构建幸福指数评价机制。一般而言,拥有优质生态环境的区域往往是经济上的欠发达区域。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和考核时,特别要避免的现象是“既然得不到足够的生态补偿资金,那么不如大力发展污染性产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构建科学的幸福指数评价机制。幸福指数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优质生态环境成正比,与劣质生态环境成反比,与欲望强弱成反比。因此,要促进体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收入增长,要鼓励生态建设遏制环境污染,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控制快速膨胀的欲望。
【作者为宁波大学校长、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