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修史见高峰 作画闻清音

王伯敏著作捐浙图

  本报杭州12月29日讯

  记者 刘慧

  今天是我国美术史学泰斗、当代文人画大师王伯敏先生辞世一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和王伯敏先生的子女将王老著作及相关书籍40多种、王老手书“读书是福”匾额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作为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浙江图书馆设立了“王伯敏著作”专柜。

  王伯敏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名誉院长等。王伯敏先生抱着一颗真心,守着一颗文心,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道路。他的修身、养志、治学、创作之路,对中国文化的修学者具有示范作用。“画史南山、丹青北斗”,王老的美术史学成就和绘画成就,足以证明伯敏先生修学的见地、功夫和方法。

  作为积学大儒的王伯敏先生学问之余,勤于绘画实践。纵观他的绘画实践,妙法自然,积健而行,发于心,合于道,印合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特征。王先生在1959年著《谈“文人画”的特点》一文,对“文人画”提出了宏观论述,并用一生的研究和实践来加以印证。王先生曾说过:“我是为理想而作画,为自己的追求而绘写。”这分明是以写江山之真而寄托本心。“挥毫重磊落,山水有清音。”这是王伯敏先生绘画的写照,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长期的修养,加之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使书卷之气、优雅之韵纵贯其作品,以中正、磊落之笔出万里江山清妙之音,开创了当代文人画的至美新境。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来表达,这是人文正脉、是中华文化民族性的核心价值观所在,而王伯敏的学问、绘画艺术和一生修为正是这四个字的写照。繁华落尽后的画面,平平淡淡。没骨画山,云水渺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笔下流淌的无声诗,是大美之境。

  通过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手稿、一笔笔字迹,大家看到的是王伯敏先生肩上所负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智慧。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秘书长陆一飞说,王老的一生,是人文精神贯注的一生,是人文正脉传承的一生。他身上承载了太多重要的文化元素和信息,因此,研究王伯敏、解读王伯敏意义重大。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王伯敏著作捐浙图 2014-12-30 3743099 2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