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岂止“一步之遥”
吴孟婕
我有一个朋友,周末用近7小时连看了《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微爱》3部贺岁片。走出影院,他在微信群里发了4个字:“眼前一黑”。大家纷纷调侃:“你是说天黑呢还是哭得虚脱了?”“是好看得哭了还是难看得哭了?”“比《太平轮》还难看吗?”回答是两个字:“够了。”
2014年进入倒计时,你在电影院哭过几次,笑过几次,吐槽过几次?在你回忆和掂量“好电影”和“坏电影”天平两端的分量同时,关于中国电影票房,有两个最新消息供参考。
好消息是,截至12月26日,全年累计票房已超过290亿元,过亿影片达65部,创历史新高;而坏消息是,喊了一年的“年度票房破300亿元大关”似乎没戏了——虽然2014年前11个月总票房就已经达到了270亿元,但近期单日票房已很久没有碰到2亿元标杆。再简单点儿说就是,刚才提到的那几部“备受期待”的名导大片“触了礁”。比如曾被赋予“超20亿、赢《变形金刚4》”厚望的《一步之遥》,却好不容易才“跌跌撞撞”地过了5亿元。
我的那位朋友,吃饱喝足恢复体力之后,跟我探讨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除了形式,电影的故事去哪了?”
还是拿眼下热映的几部贺岁片“开刀”——
吴宇森筹拍5年的《太平轮》,129分钟的电影,却只有不到5分钟的客船镜头,其中“正面照”不足10秒。剩下的时间,观众看到的是穿不合脚高跟鞋的大小姐与跛脚将军共舞华尔兹的童话;是慢到几乎停滞的慢镜头下,流落街头的女子为刚刚认识的普通士兵擦拭筷子的莫名桥段;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碍于战事和家世,不得不分离的青春日剧。这些“人造”的情结,变成了扁平的人物、老套的剧情、浮夸的表演,伴着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华丽至极反而显出了笨拙。
无独有偶,上映前吊足观众胃口的《一步之遥》在奇案、歌舞的缤纷糖衣里,也显露出一份“孩子气”。或许放在更“任性”“狡猾”的导演姜文身上,也可以说是“不想长大”。
但即便我们没有全数领会影片中充斥着的暗喻、反讽、意识流、超现实,这一次,由姜文领衔的9位著名编剧,的确跑“偏”了。想象中的民国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上演着一幕幕生硬嫁接的滑稽戏,即便美如舒淇和周韵,也只能在不知所往的故事线里面露迷茫。
与片中那些天马行空但浅尝辄止、向经典致敬的桥段拼接一样,《一步之遥》的配乐也像一锅“大杂烩”, 虽有精巧的细节、神采飞扬的挥洒,但合在一起却无法形成一个有机、圆融的整体,更不能成为有效辅助和推动叙事的工具——特立独行,最终换来一声叹息。
如果说吴宇森的问题是“拍什么”,姜文的问题是“为什么拍”,徐克遇到的问题则是“怎么拍”。作为经典翻拍,《智取威虎山》在宣传上占有先天优势,同时也承载着更大压力,影片最后呈现“双结局”或许正因如此——既想能吸引作为票房主体的80后、90后,又怕爱唱“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父辈不满意。
这或许是徐老怪的光影江湖里,最特殊的一场交锋:没有武林盛会,没有大漠黄沙,茫茫七百里雪原上,只有若隐若现的旱烟、貂皮、排子枪以及结实的东北大汉、粗粝的接头暗号。
好在,徐克始终把故事控制在个人镜头语言和美学体系内,让浪漫的武侠情结“横冲直撞”地印入眼帘。尽管角色有脸谱化倾向,情节也不乏硬伤,但就整体而言,这依然算得上一部节奏感、娱乐性俱佳的电影,至少“好看”——老故事与新传奇,再次跨林海,穿雪原,气冲霄汉。
回过头再看吴宇森、姜文、徐克这些“老同志”遇到的“新问题”:时代在变,观众对电影期待在变,那些曾经辉煌的电影人不管是否情愿,也必须改变——并且,还得努力留住自己作品中那些好玩的、有力的、真诚的东西。
基于上述考虑,那天关于“形式”和“故事”的讨论,到了顾长卫的《微爱》就戛然而止了。片中那些简直可以用“狗血”形容的包袱和段子确实能把观众逗笑,但笑完了,想想曾经参与过《红高粱》《霸王别姬》,拍过《立春》《孔雀》的导演,竟然拿出这样的作品,还说“想把这个时代都植入进去”,终究连自己都一块儿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