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为让中国养女不忘母语

瑞典妈妈跨洋学中文

  通讯员 王小民 本报记者 王婷

  如果你已经53岁了,你会从头开始学一门外语吗?你能想象,一位瑞典人会从8000余公里外飞到中国学中文吗?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爱娃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

  爱娃之所以选择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她的中国养女雯菲,她不愿让雯菲忘记母语和祖国。

  两个月前,53岁的“大学生”爱娃初入浙师大求学时,老师毛力群用“一张白纸”来形容她的中文底子,写,一个个汉字对爱娃来讲简直是天书;说,怎么张嘴也发不出个准音来。

  虽然底子弱,爱娃却是学得最起劲的一个。在毛力群的印象中,这个年龄最大的洋学生总是提问最多的一个,只要碰到不懂的汉语问题,爱娃都会通过微信随时向毛力群请教,“我没有见过这么努力的留学生,没有缺过一次课,课堂笔记也记得最认真。”

  “我与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爱娃喜爱中国文化,爱穿中式服装,右手腕上还佩戴着一个玉镯,而真正让她下决心在这个年纪来中国努力学习汉语的动力,还是她的养女——武汉女孩雯菲。

  10多年前,由于喜欢中国,爱娃和丈夫有了一个领养中国宝宝的想法,他们向瑞典的一家机构提出申请,等待了两年后终于如愿以偿。

  2003年,爱娃和丈夫在武汉第一次见到16个月大的雯菲,“当时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和第一次做妈妈的心情是一样的。”把雯菲接到瑞典后,无论多忙,爱娃和丈夫都会陪雯菲玩耍、看书、看电视,逗她开心……慢慢地,小雯菲融入了这个充满爱的瑞典家庭。

  雯菲两岁的时候参加了当地的一次智力测试,别的孩子只能说出一两个单词,雯菲已经差不多可以说出整句瑞典话了。最让爱娃惊喜的是,雯菲7岁的时候就在打乒乓球上表现出了过人天赋,超越了当地同龄人的水平,“也许她遗传了中国人善打乒乓球的基因。”爱娃让雯菲从9岁开始接受乒乓球的正规训练,现在,雯菲一周有四五天要练乒乓球,爱娃给雯菲请了3个乒乓球教练,其中一位大家猜得到吗?对,他是赫赫有名的瑞典乒乓球手瓦尔德内尔。

  在女儿身上,爱娃无数次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含蓄内敛……不过好几次,爱娃想让女儿用汉语回答她的问题,雯菲却只会说“NO”。生长在瑞典的她,已经没有了母语的滋养,这让爱娃很不是滋味。

  为了小雯菲,爱娃经常学着中国家庭做米饭,每年都过春节,还学着中国传统,给雯菲包压岁包,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家。爱娃专门请了家庭教师来教雯菲汉语,一个月两次,2008年,他们还带雯菲来北京看奥运会,喂食大熊猫,希望能培养起孩子对祖国的感情。

  但这还不能让爱娃满意。为了能够保持雯菲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爱娃决定以身示范,自己也开始学习汉语。她报名读的是瑞典延雪平大学与浙师大国际学院合作开办的瑞典班,为期6个月,课程有中国礼仪文化、商务汉语等。

  “我想在家能用汉语和女儿交流,让她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更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爱娃说,这就是她来中国留学的原因,希望自己能说几句中文,更多地用女儿的母语和她交流。

  “雯菲已经12岁了,如果她将来回中国,我不会阻拦。雯菲就像是我的亲生女儿,永远是我的骄傲。我在女儿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关于中国人,关于中国文化……”

  明媚的阳光打在这个53岁的“大学生”脸上,温暖而灿烂。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瑞典妈妈跨洋学中文 2014-12-15 3724705 2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