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兰亭书法社双年展现场说法

大书家上起了“书法课”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12月6日下午,一场浸润着兰亭墨宝的“书法课”,让“有道”经过“授道”,播撒开书法的种子,绵延入后辈初学者的心中,化出了更雄浑的“书道”力量。

  这场别开生面的“书法课”里,教师是兰亭书法社的书法大家,教材是“有道:兰亭书法社双年展”中的百余幅作品,教室是浙江美术馆,学生是慕名前来的杭州娃哈哈小学、胜利实验小学、高银街小学等多所杭城中小学校书法社团的青少年。

  “课”一开场,兰亭书法社社长王冬龄便带着孩子们欣赏起“有道”书法展的一幅幅作品。

  “你们能说出这幅作品好在哪里吗?”走到兰亭书法社顾问俞国行书写的《庄子·外篇·刻意》节录前,王冬龄停下脚步,转身回问。

  “这是一幅草书。”一个稚嫩的童声喊道。“行笔流畅”、“字的粗细变化明显”……此起彼伏的回答争先恐后地迸了出来。

  “对了对了。”王冬龄慈祥地望着这些小书法家们,缓缓道来:“记住,草书贵在流而畅。你们再看,这幅作品里的‘寿’字、‘也’字,最后一笔都特别有力量……”孩子们频频点头,大书法家说得深入浅出,孩子们能听懂。

  说完了草书,王冬龄领着孩子们来到了一幅楷书作品前——兰亭书法社社员王义军书写的苏轼诗《和陶〈读山海经〉》。“这个作者是美院的博士,在参展书法家中年纪不大。”王冬龄简短介绍后开问,“你们觉得作品好在哪里呢?”

  “很端正”、“有立体感”……一连串回答让王冬龄很满意,“这个作品的结构很好,书法的结构就和房子的骨架一样,非常重要。”王冬龄打的比方让孩子们觉得非常形象。顿了顿,王冬龄接着说,“光有结构还不够,用笔还要有力量,光有力量也还不够,力量中还要有变化。”

  这番话孩子们都认真记下了,高银巷小学的徐艺嘉说,王冬龄老师的点拨让她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我练的就是楷书,回去练书法的时候,我要按王冬龄爷爷教的好好琢磨。”

  看完楷书,再看行书、隶书、篆书……王冬龄把深奥的书法之道化成浅显易懂的言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面前的小书家们。

  “看,这幅刘江先生写的日月诗书联句是一种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刘江先生从小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你们学习书法也要有恒心哦。”王冬龄的话慢慢把“书艺”引入了“书道”。

  说起对艺术的“坚持”,王冬龄故意领着孩子们迈到了张光宾先生的作品前,这是一幅写杜甫诗《旅夜书怀》的草书,“这个书法家今年已经100岁了,这幅作品是他95岁的时候创作的。”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王冬龄补充道,“你们写书法要多背背《旅夜书怀》这样的经典诗词,这对提升文化修养和底蕴很有必要。”孩子们频频点头。

  转入10号厅,一幅幅海外艺术家的书法作品成了启蒙现代书法的最好教案。“这些和你们平时看到的书法不太一样,我们叫现代书法,它既是书法,又结合了绘画、造型等手法,更有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讲得真好。”虽然王冬龄老师这次“授道”的对象是孩子们,但胜利实验小学的书法老师郑蕾蕾觉得同样是讲给自己听的,她要让学生们回去后好好写出心得体会来。

  在艺术家的引领下,孩子们纷纷埋下头去,物我两忘,当即在展览现场用寸管颖毫浸润宣纸徽墨,书写下一个个姿态迥异、生动活泼的“道”字来。

  娃哈哈小学的戴启睿收笔写完最后一划时,粲然一笑,“今天学的书法,真是太有意思了。”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大书家上起了“书法课” 2014-12-08 3718904 2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