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新中国65华诞特别报道

徐永辉:

新闻镜头
记录历史

  本报记者 陈翔

  《钱江晚报》报道《徐永辉:笕桥人家60年光影记录》(详见2014年6月24日A10—A11版)一经刊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面对各种感谢、鼓励和褒奖,徐永辉摆摆手,显得很淡定。“无论是我,还是像贺家一样的农民朋友,要感谢的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培养我的浙江日报。我还是那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我们那么美好的生活。”

  修镇志向他要资料

  9月12日,《钱江晚报》H2—H3版报道了笕桥镇要修镇志一文。贺卡娜看到后,就和父亲贺来法商量,“我们家有徐爷爷拍的老照片,从侧面反映了笕桥的历史,正好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提供给镇志编纂委员会。”

  贺金财笑笑,“哪用得着你说,我们家和徐叔叔的故事被报道后,镇里的工作人员早就找上我,希望我提供一些老照片和资料了。”

  “钱江晚报的报道刊登后,很多朋友、同学、同事来跟我说,非常感动。”贺卡娜告诉记者,“一是没想到会有记者跟拍普通的农家长达半个多世纪,而且徐爷爷80多岁了还在继续他的新闻事业;二是觉得我们家和徐爷爷之间的这种感情,很特别,难能可贵。”

  粉丝要送黄鱼给他

  徐永辉也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赞扬其将一生奉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的精神。8月1日,他前往临安天目山神龙川度假村休养时,竟然还被粉丝追上了门。

  消息传到了阮兆先老人的耳朵里,老人拿出一条从家里带来的黄鱼,就去找徐永辉。

  徐永辉不在房间,阮兆先把黄鱼放到了前台,委托转交。徐永辉得知后,赶紧找到阮兆先,要退回黄鱼。

  “徐记者啊,我是你忠实的老读者了,我看《浙江日报》已经50多年了。”阮兆先先来了个自我介绍,“我看到你写的第一篇报道,叫《陪嫁的传家宝》,写的是农民叶根土一家,当时应该是1962年,对不对?”

  徐永辉一听,也愣住了。他遇到过不少读者,可像阮兆先这样,把报道记得如此清晰具体的,也非常难得。

  为了感谢阮兆先的一片好意,徐永辉举起相机,为阮兆先夫妻俩拍下合影,并冲洗了一张12寸的照片,送给他们作纪念。

  中央媒体采访了他

  9月初,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也先后找上了徐永辉。

  9月5日,新华社记者商意盈一行三人来到徐永辉家中,听他讲述与贺来法一家60年的故事,以及他持续了65年的跟踪摄影,一谈就是一个下午。几天后,他们又随徐永辉一道,去东港嘉苑贺来法家中。

  贺来法告诉新华社记者,他们一家都赶上了农村建设的好时代。2008年拆村建居,农村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2013年一家人搬入电梯公寓新房。在拆迁过程中,为了补偿农民的房子和土地,人均补偿55平方米,总共330平方米,就有了现在的4套公寓。

  “我自己还在上班,妻子已经退休。现在房子3套用来出租,一家人还统一纳入了城镇医保,看病自己只要掏20%,村里给老人每月都发补贴,年底还有分红,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贺来法说。

  9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两位记者采访徐永辉和贺来法一家。中午,大家聚在一起,提前过了个中秋。

  “做新闻容易,做一个新闻长达60多年不易;和采访对象打交道容易,和对方建立深厚的感情却不易。”中央电视台记者徐梦感慨,“徐永辉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他不仅是在做新闻,更是在记录历史。”


浙江日报 新中国65华诞特别报道 00005 新闻镜头
记录历史
2014-10-01 3637339 2 2014年10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