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新中国65华诞特别报道

徐永辉:60年聚焦笕桥人家

被誉为新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其作品已成为重要历史见证

  本报记者 陈翔

  一份职业,你能坚持几年?30年,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直至退休?徐永辉说,不,那只是工作,不是职业。职业,要有规划,还要有永不磨灭的热情和责任感。

  摄影这份职业,徐永辉在浙江日报社干了整整65年。从20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耄耋之年,用他的话说,是党培养了他,让他从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著名记者。

  徐永辉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跑腿的摄影记者。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他从未想过要把手上的“武器”——相机放下来。他坚持到基层,为老百姓拍照,始终把镜头对准广大群众。用他的话说,“永远要把群众当做亲人看待。”

  65年间,徐永辉把他的镜头对准了形形色色的人。

  日前,记者有幸跟他一道,进入他跟拍了60年的贺金财家庭。这也是唯一一户五代人皆被记录在他镜头内的人家。

  1955年简陋的草棚前

  他与孤儿寡母结缘

  1955年,徐永辉入新闻一行已有5年,拍过不少过着苦日子,却依旧不哭不怨、勤劳善良的农民。

  当年4月,浙江日报一批青年记者,在杭州笕桥镇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徐永辉也在其中。

  在劳动休息时,徐永辉发现近处有一间草棚。他走去一看,才知道原来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家里只有两口人,年过半百的妇女宋玉英,和她25岁的儿子贺金财。两人相依为命,简陋的草棚里就是母子俩的家。

  徐永辉和贺金财同龄,对这对母子的遭遇很是同情。之后的日子里,他一有空就跑到笕桥,提着自己掏钱买的食品,来看望宋玉英。

  说来也巧。当年,徐永辉成了家,贺金财也娶了妻,名叫沈定凤。原本人气凋零的家,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变得生气勃勃起来。第二年,徐永辉特意为这一家三口两代人,在草棚前拍了一张合家欢照片。

  1959年,徐永辉来看望宋玉英时,看到贺金财在拆自家的草棚子。条件好了,要重新盖草屋?徐永辉上前问个究竟。贺金财说,要搬进楼房了,政府给他们在村里造了一批新房子,叫农民新村,很快就要搬进去了。

  徐永辉真心为这一家人感到高兴,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下了又一组照片。

  失联近二十年

  辗转六年找到那家人

  1963年,贺家添了个小子,叫贺来法,三代人的日子十分美满。

  1966年,宋玉英去世。临走前,她把儿子、儿媳叫到床边,告诉他们,一定不能忘了徐记者。

  然而,“文革”期间,徐永辉被剥夺了摄影报道的权利。这一来,也断了他与贺家人的联系。

  1984年,徐永辉辗转几道,终于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贺金财。此时,贺金财的孙女贺卡娜已过周岁。

  故人见面,分外感慨。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1994年,得知贺家盖起了二层楼房,徐永辉在二楼阳台上,为他们拍下了第一张三代人的全家福。

  从第一代拍到第五代

  他从不留下吃一顿饭

  之后,每过五年,徐永辉就要跑去笕桥,拍贺家人的幸福生活。虽然1997年时他已退休,但他不肯闲下来,决心将他的跟踪摄影进行下去。

  1999年,新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贺家搬入了五层楼高的小洋房。

  2003年,正在读大学的贺卡娜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08年,贺卡娜结婚。

  2010年,贺卡娜的儿子周贺伟出生。这一桩桩事,徐永辉记得清清爽爽。虽然不能时常跑去叙叙旧,但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打电话给贺家人问好。

  2013年,新房造好,贺家人再次搬家,住进东港嘉苑,邀请徐永辉前去做客。徐永辉聊完天,拍完照,说什么也不肯留下吃顿饭。“我是长辈,怎么能吃你们小辈的饭呢,该我请你们吃才是嘛。”

  “这说的哪里话,以前还不都是您自己掏钱买东西给我奶奶和爸妈吃的。”贺来法怪徐永辉太客气。

  虽然见面并不多,但说来也怪,贺卡娜的儿子周贺伟,对徐永辉特别亲近,一点不怕生,一见着就黏上去叫“阿太”。徐永辉很喜欢这个小不点,“这是贺家的第五代了。我拍了那么多户农家,贺家还是唯一一户,镜头里装下五代人的。”

  几十年交情

  他与贺家亲如一家

  前些日子,贺来法邀请徐永辉来家里做客。

  记者同徐永辉一道前往贺家。

  贺来法刚从临安出差回来,见到徐永辉,脸都来不及擦一把,就把他迎进屋里,忙着叙旧。妻子汪定兰见到徐永辉也很高兴,一口一个“徐叔叔”,说起当年拍下的一张张照片。

  徐永辉打量贺来法家里的布置,一个劲点头。“现在日子好了,农民真正翻身做主人了。”

  “是啊,共产党好啊!没有共产党,哪有这么好的日子?以前哪里敢想,农民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贺来法指着老照片里的草棚,“连草屋也住不起啊。所以我叫卡娜一定要争取入党,保持先进性。希望孙子也像他妈妈一样,一直传承下去。”

  要是不说,谁能猜得到,徐永辉和眼前这一家子并非一家人。

  60年持续拍摄

  镜头记录10余户农家

  从1955年至今,徐永辉与贺家人结缘已有60年。这60年里,他用相机,记录下一个个历史的镜头。他开创了富有特色的跟踪报道摄影,历经60多年的锤炼检验,已成为中外新闻摄影史上一面独一无二、历时最长、跟踪最集中、主题最鲜明的旗帜。

  类似的跟踪报道还有十四组。徐永辉掰着手指数了下,“跟踪50年以上的,有5组;40年以上的,也是5组;30年以上,还是5组。”这些家庭中,除了贺金财一家外,有的他还在跟踪。

  叶根土、汪阿金、周寿根、黄渭兴、李招娣、钟兆年、胡香、陈启达……一个个名字,一户户家庭,都被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在徐永辉的镜头里。不管工作多忙,他都要定期去看望这些农民,为他们拍下一组组照片,然后仔细地把照片积累起来,分阶段记录情况。

  徐永辉一心扑在他的跟踪摄影上,是浙江日报有名的有家不聚的“单身汉”。他和妻子都是上海人,从1956年结婚,直到1995年妻子退休才到杭州和他一起生活,夫妻两地分居长达40年。

  徐永辉的工作作风深受采访对象的好评。他和被采访对象亲如一家,经常从自己工资中抽出一部分资助他们。几乎所有被报道的跟踪对象,都视他如亲人,家里的婚丧喜事都要请他到场。

  85岁的徐永辉,目前正在积极准备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跟踪摄影报道。“我的跟踪摄影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会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钱江晚报》2014年6月24日第A10版—A11版)

  (本版图片均由徐永辉提供)


浙江日报 新中国65华诞特别报道 00005 徐永辉:60年聚焦笕桥人家 2014-10-01 3635837 2 2014年10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