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老家

小佐村的复兴梦

农耕时代,小佐凭借“耕读传家”显赫一时。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小村守在角落渐被遗忘。如今,因落后而得以保留的古民居和梯田,反倒成了小佐人重新出发的希望所在。这个800岁的古村,开始做起了新梦,召唤着涌向城市的游子可缓缓归矣。

  本报记者 滕昶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很多古村落都禁不住全景模式的“审视”。也许一个冷不丁,粉墙黛瓦中,就会出现一栋贴着白色瓷砖,或干脆裸露着红砖的小楼,这样的场景多少让人兴趣索然。但景宁大漈乡小佐村,古木环绕,古屋层叠,仍然保留着自己最古朴的容貌。

  石桅杆的荣耀

  还没有进村,就能看到四对桅杆矗立在扎堆的老房子中。朝着桅杆的方向拾阶而上,是小佐村的中心——严氏祠堂。这四对石桅杆正竖在严氏祠堂门口,犹如八支毛笔插在山腰间。古代,如果村里有人考上功名,村里往往会在祠堂前立起这样的石桅杆以彰荣耀。

  这八根四对石桅杆并不是小佐文风蔚然的全部。自小佐村的始祖千七公在宋代初期,从严州府迁入大山后,“耕可富家、读可荣身”的思想就一直在小佐村流传。明清时期,小佐村曾有着一门四代五位贡生的辉煌时代。岁贡严廷望、优贡严克义、恩贡严克任、拔贡严用光、增贡严思正五位贡生的名字,被记录在小佐村的家谱中。

  与“桅杆林立”共同见证小佐村耕读传家传统的,是村前500亩依山开垦的梯田。站在小佐村口向四周望去,目力所及之处,山势较缓的地带都有小佐村民垦荒开田的痕迹。在村与梯田之间,村民还修筑了一条条迂回道路,并用石头铺设路面。从山脚到山顶,从屋舍到田园,小佐村民所到的每一处,都有石路相连。在传统农耕时代,足够的田地和粮产就意味着财富,照此看来,小佐的先民勤劳而踏实。

  从小佐现在遗留下来的39栋古民居也能看出,小佐村在当时甚是富饶。与平原地区的古建筑不同,小佐村的建筑往往是两三户人家共同建设一栋多开间的两层木楼。最大的一栋楼有多达十一个开间。所有的木楼清一色悬山顶,屋檐下建有外廊。一些相邻的房屋甚至有连廊相通。这些民居中,大部分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最老的一栋古民居已经建成300多年。

  空荡荡的老宅

  如今的小佐,虽然依旧保留了古时的建筑和风貌。但是往日的富庶和繁华,已不复见。

  我们走进小佐时,几乎没有看到太多的村里人。只有一位老人,执着地站在远处古屋的外廊上,扶着木栏对我们喊着话。不懂当地语言的我们,也不知道老人在喊什么,甚至不知道她是在欢迎,还是驱离我们。

  工业时代的到来,对小佐数百年农耕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不大。500亩梯田固然凝聚了小佐人的智慧和汗水。但是梯田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显然已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地处山区的小佐村难以逃脱“农村空心化”的命运。如今的小佐村,留在村里的80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4人。

  年轻人奔向集镇,涌向城市,身后留下的是空荡荡的老宅子,以及无人打理的梯田。“看着这么好的田荒在那儿,心里真不是滋味儿。”站在田埂上,小佐村村主任严振忠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可期待的归来

  严振忠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老祖宗留下那么好的梯田,就算现在水稻没有茭白那么好卖了,但是只要维护好这片田地,它始终会有价值的。”近年来,同样地处丽水的云和梯田、遂昌南尖岩梯田,吸引了不少游客,已经成了当地的旅游名片。这让严振忠很受触动。

  “咱们的梯田有108级,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人多宽,最长的一垄有500多米。”几年前,严振忠拉着几位年轻的村民,对梯田进行了一次仔仔细细的整理,并开始了自己的拓荒计划。

  修缮灌溉、排水设施,除掉杂草,拉来老水牛翻整土地,严振忠像他的祖辈们那样,重新开垦起山腰上的这片梯田。到今年为止,已经有五分之三的梯田重新种上了水稻。“除了自己吃,还有三分之二的稻米可以拿去卖,每斤三块五。”严振忠说。开荒以来,以往少人问津的小佐村,开始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游客的到来,为严振忠注入了信心,他的目标,是带领村民把500亩梯田全部开荒。不仅是梯田,小佐村的古民居也受到游客青睐。因此,不准村民盖新式楼房甚至被写进了村规民约中。即使要改善住房,也只能建风格统一的木屋。“现在盖木屋的成本比盖水泥楼房高三倍。”严振忠掰着指头说。

  在小佐村的振兴计划中,村口的十栋古民居将首先被改造成接待团队游客的农家乐,每栋民居可以接纳六七位游客。村里的一些带庭院的民居,则要被建成更为高端的民宿,庭院里还要种上最原生态的蔬菜。为了实现这一连串计划,严振忠已经开始劝说在外打工的村民们回家创业,他相信,只要小佐的未来前景足够好,村民们一定会回到家乡。

  “明年春天,我们要在梯田里种上一片油菜花,到时候你们再来,小佐一定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了。”严振忠谋划着。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8 小佐村的复兴梦 2014-09-02 3602200 2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