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老家

岁月,是否依然静好

  李文芳

  “当窗外秋风起、桐叶落,你会踩着满地落叶去买他的鞋么”。

  微博上看到这段话,才知莫干山脚下有这样一家布鞋店。那盏布满蛛网的钨丝灯,那个低头纳鞋的老人,背微驼,鬓已白。于是感叹,岁月不再静好。

  也许是对现代社会钢筋水泥的审美疲劳,当你看到记忆中的布鞋,会刹那间感动。

  在拜访老人的路途中,我深感莫干山下的景色怡人,有种回归自然的纯情。下车到了庾村,走过正在施工的路面,伴着微扬的尘土,先是看到一家法国人开的山庄,然后走进这家布鞋店,两者的差距让我有种穿越时光的错觉。老人说那里卖的一只冰激凌都可以买双布鞋了。

  采访归来,我时常在想,人们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在消费时代被物欲奢靡蒙了双眼,还是在精致的利己主义中慢慢地成长,还是应该保持一份执着和淳朴,像老人一样奔着自己的热爱一根筋走到天黑。

  回来给老人电话,问下个月什么时候搬。他说刚收到新的通知,政府要统一规划,估计到明年了,我微微舒了口气。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作老店,越来越难以碰到,就像是物种遵循丛林法则的消亡,总归希望越慢越好。

  手工布鞋终会魂归何处?老北京的“内联升”,老杭州的“边福茂”,这些布鞋的老字号,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手工布鞋,此外还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鞋子的品种、款式都在改进和创新,并且吸引了更多品牌的入驻。然而,这些老字号,却在日渐商业化的运作中渐次失去了质朴。

  跟一个专门研究布鞋的专家聊,他告诉我,布鞋靠的既是品牌,又是做工,就是要一针一线,不能机器化生产。布鞋就应该有布鞋原有的样子,太过赶时髦的造型会让布鞋失去原有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老人的布鞋店,从不乏顾客光顾的原因。

  或许人们有时候买的不是布鞋,而是思乡的情怀,是现代人心底对乡土文化的召唤;亦或是那种舒适,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感情。手工纳底布鞋像是充当了一种媒介,让人们冥想过去的风雨和岁月,渴求田园牧歌似的生活状态。

  然而人们终要活在当下,静看天空云卷云舒,然后怀着自己的感动去作出改变。手工布鞋的传承,靠的依然是人,依旧是那份不忘初心的坚守。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20 岁月,是否依然静好 2014-08-05 3570276 2 2014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