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岱山小岛啃下“硬骨头”,又遇新难题

违建工棚 拆易治难

  记者 江晨

  本报讯 海上雾气弥漫,从岱山本岛乘坐轮渡一路向南,半小时后,有“海上香格里拉”之称的秀山岛跃入眼帘。秀山以岛建乡,陆域面积24.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4万人,其中外来工约6000人。

  上周,记者跟随第3督查组在岱山县秀山乡查访时发现,一片因临港工业经济发展而搭建起来的近1500平方米违建,多年来一直是200余名外来工的栖身场所。

  进入秀南社区石井潭村区块,抛荒的耕地上,5排由铁皮板和红砖分别搭建的“一”字型简易房,分外醒目。

  据秀南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慧芳介绍,2000年,这里曾是石井潭村一对兄弟的白鹅养殖基地。随着日本常石造船集团的进驻、海岛临港工业的兴起,原石井潭村与热跳、南浦3个行政村合并,于2005年成立秀南社区,这里成为秀山乡的临港工业区。

  作为传统的渔农业乡镇,秀山一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临港工业发展吸引而来的外来工提供安置住所。2009年,秀南社区将这块白鹅基地回购,搭建起简易房,出租给常石集团下属的恒泰船舶服务有限公司和金泰工贸有限公司,供200多名外来工居住,合约一签5年,两家企业每年向社区共缴纳4.5万元租金。

  前段时间,50岁的江苏泰州人李明虎曾因“找房子”而愁白了头。过去5年,他一直住在这片工厂附近的棚户区。走进他和老伴居住的红砖简易房,石棉瓦加蛇皮袋再铺上一层瓦片就成了屋顶,阴暗潮湿的小房子用木板隔成前后两室,前面烧饭、后面住人。邻里之间仅隔着一层薄木板,隔壁声音听得一清二楚。

  房子虽然简陋,但房租由工厂承担,李明虎每个月可以省下一笔开销。老李在恒泰打工,夫妻两人每年能赚四五万元。现在,他搬到较远的地方居住,原来工厂帮助承担的房租变成自己支付,房租涨了3倍多。“在工厂和乡镇的帮助下,我们200多人陆续在周边村民家里租到了房子。”

  秀山乡乡长王璐晓说,200多名新居民分散住进村,给当地社会治理带来较大压力,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新老居民融合也会增添很多矛盾。

  如何安置新居民、安抚老居民,成为海岛拆改面临的一大难题。

  更让王璐晓忧心忡忡的是,完全依赖房租的乡镇集体经济大受打击,农村老人的养老补贴也没了着落。

  “这是石井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徐慧芳说,依靠这些租金,社区每年向原石井潭村300多名超过60周岁的老人每人补贴30元的新农合保险金,还给每人发放50元至80元的福利费。“海岛上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集体若能有些收入,受惠最多的还是老人。这一拆,村里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就没了着落。”

  据秀山乡分管“三改一拆”工作的副乡长朱敏杰介绍,依据《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这片近1500平方米的简易房,因土地性质不是建设用地,临时建筑又未经审批,属于违建,拆除势在必行。当地负责人表示,半个月后,这片违建将被全部拆除,但拆后整治和土地利用,始终是绕不过的大问题。

  一个海岛乡,该往哪里去?

  朱敏杰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状况加剧,周围已有不少土地抛荒,这1500平方米土地因地面硬化、建筑石料堆砌并不能马上复垦成耕地。有人建议发展养殖业,但乡里考虑,这与保护秀山乡环境、发展生态海岛的目标又格格不入,马上给予否定。比较有价值的建议是,围绕临港工业开发一些服务类项目,以此来点燃海岛的经济活力。

  “啃下‘硬骨头’后,又该如何破解新矛盾,是所有秀山人思考的问题。”王璐晓说,他们希望能让这片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找到海岛的复兴之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违建工棚 拆易治难 2014-04-11 3424829 2 2014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