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全面深化改革
呼唤敢闯敢冒精神

  ■ 徐明华

  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四个有没有”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广大党员干部敢闯敢冒的劲头还有没有”。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浙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增速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靠的就是一股子敢闯敢冒的劲头。别人不敢想的浙江人敢想,别人不敢做的浙江人敢做。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浙江人永立市场潮头,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然而,近年来,浙江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矛盾和瓶颈: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增长的要素瓶颈制约一直十分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浙江虽然仍是全国最具活力、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但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诚然,先成长先烦恼,浙江发展遇到的问题自有其内在必然性。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成绩的取得,广大党员干部中的一些人开始满足于过去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改革的斗志消退了,进取的激情衰减了,面对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一些领域的改革变成蜻蜓点水,发展成为裹足不前。我们不禁要问:广大党员干部到底还有没有敢闯敢冒的劲头?新时期如何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敢闯敢冒的精神?

  当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深化改革是最好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面对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我们必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敢闯敢冒的精神。

  敢闯敢冒创新路,缩手缩脚难成事。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就一再强调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实际上,敢闯敢冒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的探索性决定了敢闯敢冒的必然性。

  对于我省来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需要敢闯敢冒;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需要敢闯敢冒;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同样需要敢闯敢冒。特别是,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以“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四换三名”等为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尤其需要敢闯敢冒的精神。治水之所以能成为倒逼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就在于它涉及到包括发展的理念、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的模式、发展形成的利益格局等在内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认识、舍我其谁的胆识和勇往直前的意识,是难以深入推进的。而“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也涉及到很多长期形成并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敢打必胜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一件又一件实事地推动,一个又一个环节地突破。

  当然,敢闯敢冒并不等于蛮干,而是要科学地、智慧地干。特别是,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统筹谋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改革也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

  敢闯敢冒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对历史对人民和对党高度负责的表现。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会犯错,但我们的事业也不会进步。作为党员干部,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就要勇敢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既要有一大批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闯敢冒、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还要营造一个支持改革者、保护改革者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凝聚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昂士气,营造有利于一切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校长】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全面深化改革
呼唤敢闯敢冒精神
2014-01-06 3297668 2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