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 黄 勇

  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四个有没有”的发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牢牢抓住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那么,现在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究竟还有没有呢?

  30多年来,我省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主要表现为“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所形成的综合集成优势,即民营企业为市场主体,在地域上形成块状特色产业,并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繁荣,从而持续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我省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有所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对我省来说,正是喜降甘霖,必将极大地激发市场和民间的活力,全面激发全省体制机制的新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特别需要对我省“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赋予新内涵,激发新活力。

  推动民营经济大提升大发展。重点是做好五篇文章。做好“支持”的文章,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省内各级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落实好“非禁即入”原则。做好“嫁接”的文章,引导上规模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发展,加大与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地区总部、央企大集团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好“回归”的文章,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通过各地商会纽带作用,引导在外浙商回乡投资高端产业,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做好“搭台”的文章,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以及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做好“育新”的文章,把握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机,大力引进海外留学生、知名高校大学生来我省发展创新型小微企业。

  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块状经济发展的主体虽然是企业,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支持。应该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要求,以创新平台为纽带,完善相关产业链配套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突出产业链式发展。引导块状经济在产业层面上推进联动发展,在企业层面上实现融合发展,在产业链层面进入到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微笑曲线”的两端。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技术红利,依托省内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三是突出现代市场支撑发展。以我省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契机,完善浙货营销体系,促进省内省外市场融合互补、网上网下市场联动对接,构筑现代流通体系,更好地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突出龙头带动发展。在每个块状经济,加快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通过建设都市区,促进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以及区域内空间布局、城乡结构、资源调配、产业形态、管理方法等的转型升级,释放内需潜能和城市化红利。一是在全省确立一批试点先行先试,通过典型示范,更好地带动全省都市区建设,使其成为我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高地。二是推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在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按照“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区域,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分工大思路,在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周边区域按照主导产业各具特色的横向分工,建成一批工业强县、工业强镇和工业强区。三是以强化快速交通联系和公共服务资源“功能下沉”等途径,在中心城市周边建设一批卫星城镇作为次级增长中心,部分疏解中心城市的承载压力。

  【作者为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2014-01-06 3294209 2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