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科学 ”年终特别策划首场启动——

《舌尖》Ⅱ,看诗意讲述科学

  编者按

  2013,12月。

  我们回望科学。这一年,科学如何瞪大了我们的眼睛;2014年,我们在好奇怎样的未来?

  比如,刚刚踏上月球的“嫦娥三号”和“玉兔”,它们在月球上过得还好吗,未来还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新的一年里,热闹的火星上,又会上演着怎样的大戏;复杂的大脑里,究竟又蕴藏着多少难解的秘密……

  带着种种的疑问与好奇,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青稞”——青年科学家。

  他们,这股正处于科研创新喷发期、对科学保有最热血激情的科研新势力,将来到“[科学] ”现场,用舌生莲花的语言、扎实有力的论证,帮我们厘清那许许多多“正在发生的未来”。

  他们,这股被寄予厚望的浙江科普方阵新生军,将与我们一起,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一棵好奇树,以科学守望,生根,破土,发芽,枝桠满树理性花。

  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类更真、更美、更善的生活。故此,我们的开篇之作,即是从舌尖上的美味开始。

  此刻,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请带上好奇,跟着青稞,和我们一起出发吧!

  本报杭州12月15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邰秀珍

  一方水土,一方人。

  美食,是日常生活,是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更是故土难离。

  今天,由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果壳网承办的“[科学] ”正式启动年终特别策划,首场线下活动邀请到《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青年科学家云无心为观众讲述人们在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里的科学故事,以及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舌尖》Ⅱ,浓墨重彩是浙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于春节期间正式播出。”一开场,陈晓卿就回答了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

  据了解,第二季共7集:《时节》,讲述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敬畏;《脚步》,追随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传》,找寻那些即将消失的美味;《家常》,述说家中的甜酸苦辣;《秘境》,聚焦隐秘的鲜活民间美食;《相逢》,见证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三餐》,则品味中国人的一粥一饭。每一集50分钟。

  “选择这七个角度,我们采用了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并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进来。”陈晓卿说,比如美食的脚步,它与“乡愁”有关;餐桌上的一日三餐,对抗着工业化流水线食品;食材的一再相逢,关乎大时代的世事变迁。平均每一个美食故事的拍摄时间为15天,以8分钟的时长呈现在纪录片中。

  在第二季中,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浙江美食。陈晓卿说,在全国所有的地方菜中,第二季出现最多的就是浙江菜。会有笋,还是滩涂鱼?他卖了个关,这暂时是个秘密。

  一路追随美食,找寻生态自然的印迹。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奔赴四大渔场,却发现渔业资源面临枯竭;搜索到最美味的蘑菇,却发现今年恰恰欠收;捕捉到最美妙的食材,却发现消费地域对美味毫无体验。对于他们而言,这不异于另一种暴殄天物。

  味蕾秘密,甜咸苦酸是科学

  甜,似乎是人生来最初尝到的味道。在现场,《舌尖》Ⅱ最先播放的便是一对四川乐山夫妇每年花上300天时间采集蜂蜜的故事。陈晓卿觉得,甜是人类对美食最初始的冲动。

  “甜味代表着人类最迅速得到的能量,蜂蜜是祖先最早直接得到的糖。”云无心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追逐蜂蜜的历史原因。他说,蜂蜜主要成分是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

  社会在变迁,食材使用在变化。细心的陈晓卿发现,越来越多的烘培店会在面包烘烤前抹上一层蜂蜜。云无心的解释则是,蜂蜜在高温作用下,会释放氨基酸,产生烤肉般的香味。更多是作为烘焙原料,“如果你开发一个食品,不知道如何变得好吃,就往里面加糖;如果你要食品卖得好,就加蜂蜜吧。”

  豆腐,或许最能讲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科学故事。在北方,人们偏好口感粗犷的老豆腐;在浙江,人们偏好细腻的嫩豆腐。口感上的差异,缘何而来呢?

  云无心说,豆类在研磨中,会有油滴成分,它的作用是把蛋白质互相联结,将卤水包裹起来,而卤水中含有很多钙,结合能力强,如果包裹的卤水少,豆腐的含水量就低一些,口感自然会比较硬。

  在现场,陈晓卿还当众请教了一个《舌尖》Ⅱ中的科学疑问:在一个养殖雅罗鱼的地方,鱼逆游产卵时,仅有少量捕捞;鱼产卵回到湖里时,全程无捕捞;而等到冬天,人们才会去捕捞,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科学家说,这种鱼逆游产卵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是肌肉,有的还会饿死在源头,只有一些体质相对好的会回到湖中,等到冬天,这时候的鱼最为肥美,就像加拿大的鲑鱼亦如此。

  美食故事,诗意讲述科学

  这是一碟黄喉。在美食家眼中,这是冬日火锅里最为劲道的食材;而在科学家眼中,他的表述可能就是“这头猪的主动脉血管”。

  多么败兴的一次聚会。陈晓卿感慨,文艺和科学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做一个既文艺又科普的美食纪录片难度确实很大。

  《舌尖》Ⅱ找到了自己的方式:用故事述说美食,用诗意讲述科学。

  讲述蜂蜜,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一对四川夫妇,用三个月的时间穿越秦岭,不停地换地方为蜜蜂找寻酿蜜的好地方,像是一对行吟诗人,天地为大,帐篷下就是他们的家。片尾里,女主人说,“也许住在乐山祖屋里会非常踏实,但我和我的丈夫都非常热爱自由。”

  讲述月子菜,这是一个四川女孩嫁到广东的故事。新妈妈临到坐月子,按照广东人的习俗,猪脚姜是最佳补品;而四川风俗则是吃糟蛋;双方唯一达成一致的观点是,煲汤最有营养。新手妈妈最终吃下的月子菜,是一个戏剧性的答案。这个答案,来自科学。

  讲述华子鱼,片花配有最诗意的解说词。“草原的天际线上/流淌着初春的贡格尔河/冰冷的河水中/人们用羊胡草筑起客房/百里之外/水中的精灵一路艰辛/逆流而上/回归繁衍生息之地/羊胡草是华子鱼的爱巢/在这里/草 鱼和人类/是吉祥的一家……”

  科学阐述美味,人文传递知识。这或许就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股力量。在现场,《舌尖》Ⅱ首次发布了刚刚确定的片头音乐,应该是这样一幅画面:欢庆的日子里,人们丰收着,喜悦着,忙进忙出,一切都是热气腾腾的,过年了,孩子们吃饭咯。你看,这就是人文的力量。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舌尖》Ⅱ,看诗意讲述科学 2013-12-16 浙江日报2013-12-1600020;浙江日报2013-12-1600023 2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