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何教授的
买菜经

  童桦

  1 没有人为了生病吃东西。偏偏在生活中,总是事与愿违。想买点好吃的犒劳下嘴巴,补充下营养,却吃出一身的毛病。在这一点上,你是否也曾中招?

  所以,如何才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放心成了人们的心头难,或许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小心得,但这些经验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看来,显然还不够科学。

  2 前些日子,何丽带着新书《我妈一直很想要的安全买菜经》来到杭州,在不经意间给大家打开了一扇新的健康饮食之窗。研究食品营养和安全长达20年的她,教给大家一连串的买菜顺口溜。这让许多人惊呼,原来辨别危险食材的方法,竟是如此简单。

  “太香的玉米不能买,小心香精损肝肾”“韭菜喷蓝矾,多吃易中毒,看根摸叶巧分辨”“海参掺糖易致癌,色神易弯有甜味”……这些顺口溜的背后,其实饱含着国人对饮食安全的无奈。有人开玩笑说,每个中国人的肚子里都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话虽有些夸张,却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人人都知道它们有毒不能吃,却很少有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从来没吃过。

  3 原因很简单,有毒食材太多,辨别方法不够用。不过在何丽看来,只要人们能够掌握一些实用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有毒食材杜绝于餐桌之外。买米时可以用纸巾包裹大米,纸巾如果出现油渍,就表明大米加过矿物油;奶香味的豆浆则添加了豆浆精,放久后会有分层;韭菜根部切口发青则可能喷洒了蓝矾,吃多了会中毒;放上很多天的莲藕仍旧白净,则是经过亚硫酸浸泡;海带翠绿不能买,因为全由工业染料浸泡制作而成……看来,人们在日常饮食的时候,还真得长几分心眼。

  其实,造成黑心商人如此猖獗的情况,人们自己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在购买各种食材时,人们往往喜欢看卖相而不关注实质。白、松、嫩的面食,不见得最健康;颜色鲜艳的蔬菜,不一定纯天然;活蹦乱跳的海鲜,也并非新鲜;色泽艳丽的调味料,用于佐餐很可怕;大品牌的零食,同样存在风险。

  4 不迷信、不盲从。人们在学会辨别的同时,更要注意食材包装上的认证标志。生产标志许可证、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等,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的安全,但大家还是要留个心眼,可以去相应的网站上按照标志号码或企业名称查询一下。没准,它是又一个李鬼呢?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何教授的
买菜经
2013-12-16 浙江日报2013-12-1600017 2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