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文章导航

路桥农民种草鼓起钱袋——

金丝草成“致富宝”

  本报讯(记者 刘治浪 通讯员 林宝聪)近日,路桥区蓬街镇金华村许多村民的房前屋后堆起一堆堆金丝草,有的村民正用打稻机去籽去叶,有的正包扎小扫帚,呈现一派忙碌景象。

  村民罗德金指着旁边的一堆草籽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往年金丝草的草籽当废料烧掉,今年草籽每公斤售价4元左右,四川、江苏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

  “听客商说,金丝草的草籽可以做药材,我们家今年有5000多公斤的金丝草草籽,可卖两万多元钱。”罗德金的妻子在旁接过话茬。

  金丝草俗称“铁扫帚”。10多年前,当地农民每年只种10多亩,今年发展到5000多亩。种草户从10多户发展到350多户。罗德金是当地最早种植金丝草的农民之一,他特别爱动脑筋,自己研制成功收割金丝草的专用收割机,在全村推广后,割草效率比原来用手工提高30多倍。

  近年来,村民对制作小扫帚的式样和材料进行了更新,将原来用毛竹柄制作的小扫帚改用木头柄加塑料粘合来制作小扫帚,产品更加精致、轻巧,并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

  罗德金说:“今年草的售价比去年涨20%左右,一公斤可卖6元,一亩草可卖3000元左右。草加工成小扫帚,每把12元,一亩金丝草可加工500余把小扫帚。”今年,他承包了130多亩土地种植金丝草,净收入可达30多万元。

  村民们自豪地说,现在蓬街农民用金丝草加工成的小扫帚名气越来越大,江苏、上海、四川、温州等地的客商都上门来收购,大部分客商都是提前下单预订。

  蓬街镇农办工作人员介绍,金丝草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后,当地村民的就业率大大提高,金中、新丰等村出现村无闲户,户无闲人,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忙着干起加工金丝草的活,一天能有40余元收入。

  农民用种草鼓起钱袋。据蓬街镇统计,种植加工金丝草的产值1亿多元,种草户均收入超5万元。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金丝草成“致富宝” 2013-12-14 浙江日报2013-12-1400008 2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