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网络:党支部建在片区上
慈溪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固本强基添活力
慈溪市沧南村曾是当地一个经济薄弱村,村干部想谋发展却感觉力不从心。不过如今,他们干事劲头十足。“全靠有市领导经常帮我们出点子,我们对村子的未来充满信心!”村党总支书记陈启军说。今年5月,市主要领导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后,带来相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考察,为村民争取农民公寓项目指标。在市领导的关心下,该村被列入慈溪市特色村,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慈溪市确定新一轮市级财政补助村后,由慈溪市委书记徐华江等27名市领导兼任“第一书记”,一对一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项目建设,力争3年内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慈溪市现有274个行政村,农村党员3.6万余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为此,该市转变观念、健全组织网络、选优配强书记、搭好平台载体、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布网络:党支部建在片区上
早上出门,看下挂在门口的留言板;晚上回家,再去看下留言板,是慈溪市宗汉街道周塘西村民情联络员陈根耀每天必做的“功课”。
周塘西村有户籍人口3200余人,暂住人口2600余人,而村专职干部只有7人,为让村班子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宗汉街道在周塘西村探索设立“民情留言板”。周塘西村以20户至30户为单位,在村里设立49个联系点,每个联系点设置一块留言板,村民有事可随时在上面留言。选择群众口碑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员担任联系点负责人,负责每日收集留言板上的民意,并在留言板上公布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便于群众反映紧急情况。
经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目前慈溪市的行政村少则几千人,多达上万人,面临掌握基本情况难、公共服务管理难等问题。为此,该市调整村级组织架构,把原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委(党总支),把全市划分为2409个片区网格,在片区上建立党支部,再在片区内设置党员中心户,形成以农村党委(党总支)为核心、片区党支部为主体、党员中心户为阵地的农村基层组织网络,整合资源开展“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社区党委(党总支)195个、下辖片区党支部1051个、党员中心户2176个。
重管理:党员积分争做先锋
晚上7时许,陈岳波吃过晚饭,并没像以前那样休闲放松,而是在家检查手电筒等工具,因为晚上他要和同村村民一起义务巡逻。
陈岳波今年31岁,是周巷镇三江口村的一名党员。他在长河镇一家加工厂打工,由于工作较忙,以前村里组织的活动能推则推。可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但凡党员活动一个都不落下。这一切的变化,源于该村实行的党员积分管理制度。
来到三江口村,党员积分表十分醒目,全村280余名党员全部在列。积分表由基础分、会议、公益活动、党费缴纳、守夜巡逻、观看电影、一对一帮助、民主评议、配合工作等项目组成,加分减分一目了然。
“积分制实施后,党员们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老百姓说,党员更叫得应了!”村党总支书记姚志苗介绍说。
如今,党员积分制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为慈溪市广大农村增添活力。各村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出符合党员岗位特点的奖惩措施,使优秀党员添动力、落后党员有压力。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不仅有效运用数字化管理的方式紧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拉近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切实发挥党员的作用,结合实际履行好义务,为人民服务,让党员有数、群众有数、组织有数。
搭平台:跨村任职用好人才
来到长河镇沧田村,老远就能看到两排五层楼房,外墙棕白相间,十分漂亮,这是村里新建的农民公寓二期。这些天,村党总支书记邵登伟正为公寓综合验收忙活,希望尽早让村民搬进新房。
邵登伟原是沧北村党总支书记,2010年5月受命来到沧田村。初任新职,困难接踵而来:环境不熟悉,村民不信任。“有村民跟我反映问题,还带录音设备。”邵登伟说。他第一个“大动作”,是启动农田小水利建设工程和整修村里的机耕路,使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去年11月,农民公寓一期房子分配,他全程透明,并严令村干部不得参与分配,赚足口碑。如今,村民联名向镇里要求他能连任。
村党组织书记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选准配强村书记,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为此,慈溪积极创新选拔任用机制,通过“能人返任”、“机关下任”、“跨村选任”等多种途径,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从民营企业家、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优秀机关干部中培养选拔村书记。同时,村专职干部报酬实行市镇两级财政统筹保障,积极探索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面向村干部定向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参照享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工作,把更多优秀人才吸引到村书记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