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老教授坚持授课 不应该只有感动

  据报道,南大天文系72岁的肖耐园教授为大四学生上选修课,只来了6个学生,但是老先生依然讲得津津有味。

  坚持授课11年的肖老师退休之后又被学校返聘,面对只有六个人的课堂,一丝不苟地教学,让人感佩于他敬业乐业的精神。从报道的情况看,肖老师会八门外语,博学而宽厚,教学通俗易懂,这样优秀尽职的老师,为什么会遭遇到这样尴尬的场景呢?我不禁想起,9月18日报道的辽宁大学78岁的方凯老师,面对只有3个人的课堂,依旧写下满满的板书的画面。当这样的一幕反复重演时,是不是只有感动可以涵盖?我们是不是要有一些深入的思考呢?

  现在的大学都讲究通才教学,学生有选课的自由,但是既然选了为什么又不上呢?是因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校大学生拼命地去考各种证书,为毕业工作增加砝码,尤其是大四的学生更是面临着就业的现实,赶着毕业论文,忙着实习,于是学生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将来考虑,无奈选择了逃课。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肖老师讲的:“我很清楚学生选这门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凑满学分。”这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的脱节造成的。现在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那么作为高校就应该加强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教育。教育方向错了,教育内容错了,老师讲得再好,对于在就业压力下的毕业生来说,都是南辕北辙,他们是无暇也无心顾及的。就像肖老师所上的天文史选修课,可以说与学生面临的严峻现实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不可以安排在大四以前上呢?所以肖老师也幽默地说:“这是错误的教育方法。”真的错就只是教育方法吗?

  对于高校,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资源配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一堂选修课,只有六个学生上堂,学校的课堂管理在哪里呢?据悉,类似的逃学现象在不少大学里相当普遍。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高校是不是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来慎重看待和研究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认真研究教育管理,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听取学生的建议,同时规范对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社会输送出优秀的人才。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老教授坚持授课 不应该只有感动 2011-10-28 2191862 2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