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浙江精神
项义华
在波澜壮阔的晚清革命史上,浙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区域,浙江人更是相当重要的一支主力。辛亥革命早期有三个主要的革命团体,一个是孙中山领导的以广东革命志士为主体的兴中会,一个是黄兴等人领导的以湖南、湖北革命志士为主体的华兴会,另一个就是以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浙江革命志士为主体的光复会。与这三个革命团体的主要活动范围相对应,广东、两湖和江浙三地也被人们称为辛亥革命的三个主要策源地。无论在思想启蒙、舆论宣传、组织发动、社会动员以及武装起义、光复东南各地等方面,浙江爱国志士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从晚清辛亥革命史回溯到明清易代之时,我们就会发现:根植于浙地浙人历史传统中的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正是浙江辛亥革命的一个思想源头。浙籍志士在辛亥革命中的杰出表现,既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传统在晚清时期的复归和传承,也是对这种传统的发扬光大。它为浙江精神的现代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基础。
众所周知,浙江在明清易代之际,是江南抵抗运动的一个中心。明末时期,北方本来就已陷入李自成农民军之手,失却中枢之后,地方官员各自作鸟兽散,而南方尤其是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并未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政府机构和武装力量保存得比较完整,可以组织有效的抵抗。北方士族在动乱时期要维护家族和地方的利益,就得与各种势力周旋,相比之下不太注重大共同体的利益。而江南一带在清兵入关之前,除了元代以外,基本上都维持了汉人政权,对汉政权和汉文化更有认同感。而且,江南一带作为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整个地方社会都有共同利益。这也正是江南士绅和民众激烈反抗清朝军事征服和政治高压的深层原因。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阶层构成来看,革命的主体是会党和新军;就区域而言,革命主要发生在南方。在南方革命阵营里,出生于广东的孙中山以率先提倡民族民主革命而成为革命先驱和精神象征,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也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就实际进程来看,辛亥革命其实是多元发生的,在这过程中,浙江革命党人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从区域视野来看,南北两大区域的文化各有其特点,南方各地革命党人的人员构成、思想形态和活动方式也各有其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作为浙江的人文学者,我们选择 “辛亥革命与浙江精神”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浙江的人文传统,更是为了鉴往知今,返本开新,在宏远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对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作出更具本源意义的阐释,在学理上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浙江精神的系统建构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正如前贤所述,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也是为了建设更高形态的社会文明。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不断迈向进步。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