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财经

文章导航

真实触摸中小企业 成长脉动

一份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问卷诞生记

  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也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融资难问题,却成为广大中小企业成长的一大烦恼。为此,一跨入“十二五”开局之年,本报就携手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中新力合有限公司,联袂打造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在本报1月14日刊发“2011,中小企业钱从哪来?”系列报道开篇前后,一份面向全省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调查问卷,经过多方三场头脑风暴的酝酿设计,今天终于新鲜出炉。一方面,这是为了更直接地了解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更真实地触摸中小企业的成长脉动;另一方面,引导那些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企业,把“找钱”的目光从传统的银行信贷,投向更为广阔的直接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为在本次调查中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和路径,以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问题,挖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投资价值。 

  酝酿初稿

  1月12日晚上8时30分,杭州太子湾公园大风车俱乐部。记者和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秘书长卢绍基、中新力合有限公司副总裁俞国彪、安信证券杭州莫干山路营业部总经理胡俊彪等一行六人专门聚会,开始第一场头脑风暴,对这份问卷的设计制作进行充分的酝酿。

  卢绍基秘书长表示,2011年是我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急需注入大量信贷资金,迫切需要银行、担保机构等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渗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在哪?归根结底,是中小企业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说,这份问卷旨在收集企业真实的需求信息和数据,较好地服务于银企信息对称的关键工作。

  同时,这既是对首届“浙融会”后续效应的跟踪,也是为迎接第二届“浙融会”召开、做强“浙融会”品牌的一次精心准备。

  俞国彪告诉记者,从担保机构的角度看,实际上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也有很多苦衷。如中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财务报表不规范,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没有,这给业务调查及信用评估带来很大难度,银行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承担的风险成倍上升。因此,做好银企信息对称,担保机构的桥梁作用已不可或缺。

  作为券商的胡俊彪则表示了强烈的合作兴趣。由于一直来潜心挖掘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投资价值,他非常希望通过这个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新鲜出炉

  1月15日下午2时30分,杭州凤起路菲比咖啡屋。记者和中新力合副总裁俞国彪,以及中新力合两位客户经理陈杰、朱云飞等五人再次聚会,开始第二场头脑风暴,着手对这份问卷初稿的定位、设计制作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专题讨论。

  当晚,中新力合董事长陈杭生又专门对初稿设计的讨论意见给出自己的思路,即紧紧围绕“2011年、中小企业、钱、从哪来”这四大关键词入手,提出直接、实用、易答的问题,既便于收集真实有效的企业信息、数据,也利于提供解决方案和路径。

  两天后,陈杰和朱云飞合作完成了这份问卷的初稿。

  1月18日下午3时,杭州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AB区8楼中新力合的会议室。窗外,雪花漫天飞舞,寒意刺骨。记者走进会议室时,深深感受到了第三场头脑风暴激荡出来的热烈的思想火花。

  面对问卷初稿,中新力合综合办、资源管理部和市场拓展部的七位员工一边热烈讨论,一边动手精心修改。作为问卷终审稿的执笔者,中新力合总裁室秘书王志刚介绍说,这份问卷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连贯的五个问题:一、要钱吗?二、要多少钱?三、为什么要钱?四、通过什么渠道要钱?五、对要钱的成本和时效怎么要求?问卷核心体现融资需求、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与时效三大板块内容。

  经过连续三场头脑风暴的智慧碰撞,《2011,浙江省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问卷》最终定稿刊发。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财经 00020 真实触摸中小企业 成长脉动 2011-01-20 nw.D1000FFN_20110120_8-00020 2 2011年01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