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经济·创富

开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走高

汇率波动,谁最在意

  本报杭州1月12日讯

  记者 刘刚 通讯员 任晓岚 苏晓春 

  

  今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出6.6128,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自2010年12月1日以来,在短短一个多月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从6.68拉升至6.61。

  升势还将继续。“在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升值都将是影响中国外贸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如是说。

  谁得益,谁受损,新年伊始,围绕人民币升值的种种悬念迎面而来。

  出口企业:

  调高“广交会”报价

  “对最近的升值觉得意外吗?”“不意外。”今天下午,面对记者的提问,浙江环宇阀门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黄满东在电话中平静地答道。

  这种“淡定”似乎是不应该的,因为对人民币升值最敏感的,毫无疑问是出口企业。但记者今天随机采访的几家出口企业,多数反应却都和黄满东一样。对此,黄满东解释是,“大家都有升值预期。”

  情绪淡定,因为应对已经开始。秋季广交会即将在4月15日举行,浙江新大集团董事长姜益民透露,他早已要求公司业务员,根据对升值幅度的判断,调高出口报价。他告诉记者,“新大”每年出口纺织服装约3亿美元,这么大出口量,纺织服装利润空间又小,如果报价时不考虑好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亏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但调高出口报价也并非易事。姜益民“诉苦”说,要说服客商接受涨价并不容易,老客户好说些,要拉新客户就难了。而且,因为升值预期,长单、大单不得已改为短单、小单,也会增加运行成本。“感觉非常别扭,有时候恨不得升值一步到位,但升得太快很多企业又承受不起。”他说。

  应对升值,调价只是一时之策,要真正从升值困扰中解脱,就必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对此,许多浙江出口企业都心知肚明。平湖“伊思佳”公司总经理方晓东告诉记者,今后出口订单大部分要外包,出口将逐渐演变为以接单跟单和质量管控为主,自己集中精力做好设计和品牌,改变只会生产的“外贸工厂”旧形象。

  进口企业:

  账户不存美元了

  如果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意味着不确定风险放大,那么,对进口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确定的收益。

  省科学器材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精密检测仪器设备的专业化进口公司,2010年前11个月出口达到5000多万美元。总经理谢暾告诉记者,与出口订单一样,进口订单同样周期较长,今年的订单也许去年就已经确定,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同样很明显。

  升值有利进口,从省科学器材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这几年的进口增长也可以清晰看出。2007年汇改后,该公司年进口规模从原来的3000多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0多万美元。

  当然,对进口而言,升值带来的也不全然是喜悦。谢暾告诉记者一个小烦恼,以前他们公司在银行有美元账户,总会存一定数额的美元在里面,现在不敢存了,直接结算掉,因为人民币一直在升值,美元账户缩水风险太大。

  普通消费者:

  出不出境都有关

  “对出境游而言,肯定是有利的。”省中旅营销总监陈欣安告诉记者,这几年该公司出境游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虽然没有具体分析过人民币升值的贡献,但“很明显是一个促进因素”。

  陈欣安介绍说,人民币升值后,主要降低了两块成本,一是旅游者境外购物成本,二是境外旅游的地接成本。而在杭州一贸易公司供职的张女士也对记者说,她今年已经三次去香港免税店购物。

  除了出境游,留学也能直接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据宁波一家留学机构测算,今年我国赴美留学人数将有望突破10万,而赴美人数的激增,与相对放宽的签证政策有关,也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高有很大关系。根据该机构的测算,与2005年相比,在人民币升值了3%的2010年,留学费用可节省约2万元。


浙江日报 经济·创富 00006 汇率波动,谁最在意 2011-01-13 nw.D1000FFN_20110113_2-00006 2 2011年01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