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

文章导航

“堵城”升级

  天街小雨润如酥,满城尽是堵车路。

  虽然人们对堵车已经安之若素,还是被9月17日那天北京全城瘫痪级堵车惊呆了。所有环线道路、主要大街、交通枢纽等出现不同程度拥堵,市区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达到创纪录的140条。的哥抱怨平时三分钟的路程走了半小时,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感慨“堵不忍惨”,网友惊呼“一场小雨,足以击瘫北京交通!”

  这场被网友戏称为“史诗般的拥堵”,之后持续了整整一周。事实上,堵车不只是北京一地,在二三线城市一样蔓延着壮观的拥堵。

  京城居,行不易

  京都居,大不易,行更为不易。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本来,堵车在北京已是家常便饭,不想忽地来了这么一场“惊天大堵”,多少给疲劳的人们猛一激灵。

  面对此次大拥堵,交管部门给出了天气不好、事故多、出行集中、节日临近、新车增多等解释。固然,这些因素无不是堵车的推手。但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在点上,难以让人信服。

  有专家指出,拥堵的病根,还在城市规划问题和人口日益膨胀的现状。城市摊子越铺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而城市规划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在这一矛盾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通系统,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近年来,从环线建设到地铁布局,从尾号限行到快速公交,无不凸显了北京为缓解交通拥堵所作的艰苦努力。然而,时至今日,交通拥堵问题仍未有根本改善的迹象。

  据预测,2015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700万辆,即便采取最为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单双号限行,拥堵仍将与目前持平。也就是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这一政策的正面效力将很快耗尽,急需有关部门提前谋划,酝酿出台更富有前瞻性、创新型和系统性的对策。

  靠公交,是良策

  当前,如何在成型的城市格局中调整交通网络,如何提高交通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如何科学规划、迅速建设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如何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有尊严的公交服务等,无不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智慧。

  去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全年净增机动车51.5万辆,目前机动车已经超过450万辆。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外围和放射线道路蔓延。

  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介绍,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三种“绿色出行”方式比例力争达到65%,其中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出行比例由目前的38.9%提高到45%,自行车出行比例由目前的18.1%力争提高到20%,特别是要大力提高“自行车+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

  回顾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各大城市都曾有过不堪回首的拥堵史。可以说,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北京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需要以更大精力、更高智慧应对拥堵等棘手问题,积极破解城市发展的深层矛盾。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检验城市文明的试金石。

  (综合央视、北京晚报等)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经济 00010 “堵城”升级 2010-09-30 nw.D1000FFN_20100930_5-00010 2 2010年09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