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在嘉兴这幅画面上

  赵征 

  

  地处沪杭中间的嘉兴,一手拉住杭州的秀丽,一手抓住现代都市上海的华美,兼收并蓄地装扮自己。千里运河穿城而过的嘉兴,交融着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华。从7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走来,嘉兴踩着时间的烟云,走向现代的繁荣。

  嘉兴,一片历史底蕴深沉的厚土,一个风姿迷人的新城,也是令我心仪的地方。

  披着五月的风,我应嘉兴朋友之邀来到风光旖旎的南湖之滨。

  此刻,我拾级而上,古拙质朴的伍相寺两旁钟楼鼓楼里的钟和鼓颇为硕大,似乎唯其如此,才能与伍子胥这样的雄豪慷慨古人相匹配。飞檐翘角的伍相寺里,中央就站立着伍子胥的塑像。他白发白髯,眉宇间凝聚着国仇家恨;一手仗剑一手高抬,仿佛有不尽的冤屈要向人间倾吐。塑像是传神的,传的是历史人物之神韵。这位吴国的忠臣,却因受谗而被吴千赐死沉入江中。千古民意总是偏爱屈死的忠臣良将,历史之心也是爱戴忠心耿耿而没有好结果的名人义士,从伍子胥、屈原到岳飞等,莫不如此。而端午节的形成和绵延,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传说,但无不与伍子胥、屈原这样的不屈灵魂有关。嘉兴的伍相寺是有历史渊源的,至今重建也是文化灵魂的再现。在当年的吴越战争中,扛鼎人物伍子胥曾在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奔腾呼号,至今还留有历史回声的胥山等遗址。

  望着伍子胥的塑像,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伍子胥呀,历代嘉兴人祭祀你,将端午节作为纪念你的节日,他们的历史眼光是多么正直呀!为你被沉江底免被鱼吃而包裹粽子,端午文化的芳香渗透千年时空!

  伍相寺后面的壕股塔,是一座凝重的方形砖塔,可以盘旋直上塔顶。我一边向上登着,一边思量塔名的来历。这座地处古城门外的高塔,当年既可回望护城河与古城,又可遥望前方千里平畴、片片风帆,塔名大约因此而得。我细看塔里新绘的壁画,画的是伍子胥的故事。我想,从塔名看,壕股塔与伍子胥似乎无关,而伍子胥的壁画又与近在咫尺的伍相寺相和谐。这是历史灵魂的相通,是塔文化和寺庙文化的交织。

  漫步南湖边上的祭龙台和城内的月河街区,只见圆形的雕着龙首的祭龙台,与湖面上举世闻名的伟大红船同处湖波荡漾之中。到了端午节,嘉兴人在祭龙台举行祭龙仪式后,就在湖面上举行龙舟竞渡大赛,同舟共济、齐心协力者会在竞渡中脱颖而出。在此,龙舟的民俗精神与带领中国人驶出地平线的红船的时代精神,碧波相连,内涵相通,无一不彰显嘉兴文化的包容性。

  月河街区类似杭州的古街清河坊,沿运河两岸次第排列的全是清末民初的建筑。站在运河的拱形桥上,不仅繁忙的商业古街尽收眼底,四周高大巍峨的现代建筑也历历在目,它深情拥抱着古街区,仿佛作着不息的古今对话和新旧对话。这无疑是嘉兴文化的共融和多元的又一体现。

  我曾听一位美术设计家说过,不同的图形有机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会产生对比的美和平衡的美。在嘉兴这幅画面上,正是如此,不同文化元素的对接、包容和共融,形成了对比美与和谐美,因而显得更有创意、更有智慧。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在嘉兴这幅画面上 2010-07-21 nw.D1000FFN_20100721_9-00020 2 2010年07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