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体

文章导航

浙企“嫁”广西解蚕沙污染

浙大技术蚕粪变宝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单泠 周炜

  

  本报讯 在广西宜州乡间,一个新的行业正在慢慢形成——收购蚕沙。广西舜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对这些蚕沙(蚕宝宝的粪便)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去年,这家“嫁”到广西的浙江企业,用浙江大学的环保技术,收集处理了3万多吨蚕沙,生产有机肥5000多吨。

  在此之前,蚕粪的处理是件令宜州政府非常头痛的事。自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启动后,宜州市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全市有9万多户农民从事种桑养蚕,年饲养桑蚕突破100万张,全市每年因此产生蚕粪30万至40万吨。

  由于蚕粪无法处理,农户只能就近倾倒,当地的河流、池塘甚至水库都受到严重污染,并且当地蚕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2007年,宜州市政府组团到浙大寻求技术支持,宜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湖州市政府签订“浙江大学—湖州市合作共推宜州市蚕丝业发展”协议书,如何处理“蚕沙公害”难题摆在了浙大专家面前。

  浙大现代农业推广中心副主任、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石伟勇教授联系了与他合作5年的余姚化工厂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长期从事各种肥料的生产。石教授提出的设想是:余姚化工厂有限公司到宜州办厂,对当地蚕沙进行综合利用开发,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功能饲料等,从根本上解决蚕沙公害。2008年11月,广西舜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动工建设,变废为宝的设想在宜州成为现实。

  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浙大很多原创技术都可以在蚕沙利用上做集成创新。石伟勇介绍说,利用浙大的环保处理技术,项目第一期将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和功能饲料,可年处理蚕沙30万吨,生产有机肥10万吨,可为100万亩农田提供无公害肥料。第二期生产色素和黄酮类产品,年处理蚕沙30万吨,生产500吨叶绿素产品,副产品有机肥10万吨,产值5.8亿元。以往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今后将成为宜州的宝贝。

  而浙大与宜州的长远打算是共建西部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提升“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水平,不仅是蚕粪处理,还有桑枝处理、蚕蛹处理和废丝利用。只有把这些都做起来了,才能真正体现“东桑西移”国家战略的作用。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文体 00009 浙大技术蚕粪变宝 2010-05-12 nw.D1000FFN_20100512_2-00009 2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