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攀“洋亲”
· 鲁迅的馈赠
· 古运河踏新
· 竹·竿·巷·之·恋
· 又见外白渡桥
· 春天抒曲
· 清明言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又见外白渡桥
□陈荣力
  

  历经百年风霜的外白渡桥,对许多上海人来说就像一把红木梳子,梳理着往昔岁月的记忆和对这座城市的情愫。而对外地人的我来说,外白渡桥则如一架梦中的竖琴,弹奏着诸多对都市的缱绻。

  记得第一次见识外白渡挢,是父亲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本笔记本。那时凡考究一点的笔记本,都时兴中间有十来张彩色的图片,而父亲这本笔记本的图片里,最让我向往不已的是外白渡桥。已蒙懵初开的我清晰地知道,与外白渡桥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梦幻般的都市。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和我姐一道插队的几个上海知青逢年过节常到我家聚会,他们说得眉飞色舞的便是南京路、黄浦江、外白渡桥。这时候,包括我姐在内的其他人都只有干听的份,而大字不识一划的母亲却能讲得兴致勃勃。解放前在新闸路做过八年保姆的母亲,对外白渡桥的熟稔,完全不逊于那些上海知青。说来好笑,每次聚会结束,那个高个子的上海知青对我说得最后一句话总是:“小阿弟,什么时候我带你去上海看外白渡桥。”但直到知青返城,我能看到的始终还是父亲图片中的外白渡桥。  

  然而,十来年后的一个雨夜,当我仓惶踏上平生第一次去上海的旅程,与我只隔了几条马路的外白渡桥,却依旧只能在我的梦中浮现。那时突患视网膜脱落面临失明危险的我,一到上海就住进了武进路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病房。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外白渡桥的风华和英姿,一切都是咫尺天涯,好几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当黄浦江上的汽笛从远处声声传来,我禁不住为自己今生还能否看到外白渡桥而一片悲凉。感谢眼科医生妙手回春,一个月以后,当我走过初冬阳光下一片明亮的街头,重获光明的欢欣比阳光更加灿烂。因为等待半月后的复查,我寄住在上海一位远房婆婆的家里。几乎在安顿好行李的同时,我便在母亲的陪同下迫不及待地去看外白渡桥。

  此后十几天里,虽然我去过南京路,去过大世界,去过外滩,但我去得最多的还是外白渡桥。我常常望着近在咫尺的外白渡桥陷入沉思。如果说流向大海的黄浦江是维系大上海得以永远生生不息的动脉,那么逶逦穿越大半个上海的苏州河无疑就像一条汩汩奔涌的静脉。站在外白渡桥上,你确实可以真切地感觉上海这座城市脉搏的跳动与血液的流淌。作为一个外地人,我或许永远走不进上海这个梦幻般的大都市,但因了外白渡桥,我至少可以站在一个支点上作近距离的张望。外白渡桥去年4月6日移赴码头检修,今年2月25日重新复位于苏州河口时,许多老上海冒雨甚至含泪围看。除了上海人,我想很多到过外白渡桥的外地人,同样会有这样的情愫。

  外白渡桥不但是上海的,也是全国和世界的。作为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已愈百年的外白渡桥,不但见证了百年上海的沧桑和崛起,也同样见证着民族百年的风雨和勃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见外白渡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呵护历史生态、文化生态以至视觉生态上的自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开放和值得尊敬的城市,在善于接纳新事物的同时更勇于珍惜人文渊源和情感诉求的温暖。

  也因为这样的感动,我要衷心地说一声:又见外白渡桥,真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又见外白渡桥 2009-4-10 48256F32002924A648257583000504D5[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