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一个精神病人的杭州20天
· 失明卖肉翁认钱称秤无毫差
· 下岗工熟背几百古体诗
· 《大龄女青年之歌》唱红北大女
· 一个村,200幢石屋
· 大学女生在母亲背上求学
· 私企老板的鞠躬“早课”
· 94岁老农
义务疏通积水14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见钢筋水泥,满眼是石制设施,宁海许家山村保存着浙东最完整的石屋古村——
一个村,200幢石屋
报道组 周武军 本报记者 陈 醉
  爬满青苔的石屋、被无数脚印亲吻的石子路、形状不规整的石凳……在宁海许家山村,可以想像得到的居住设施,是清一色石头“制造”。据考证,这里是浙东最完整、最特别的石屋古村,仅石头屋就有200幢之多。

  许家山村在宁海县城的东部,距县城16.6公里,从茶院乡政府到许家山,走完一条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便到了——

  石头是古村的细胞

  石头是这个古村的细胞。斑斑点点的青苔和纹路,轻声吟唱着年代久远的历史:7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宰相叶梦鼎为国奔波,铁骨铮鸣于朝野,他们家族原居东仓的一支后裔,在叶大卿父子带领下,避乱至此,砸石砌房的声音铿锵而起。

  许家山村的石屋高大宽敞,一般有两层,内部采用传统建筑抬架式筑法,大块的石头做了房基,次之做门楣、窗楣,更小则密密排列组成石墙。只有在梁柱和门窗等处使用了少量木材。石屋随着地势起伏灵活布置,从东往西一排接一排渐次升高,每两排石屋之间自然形成南北走向的巷道。

  “听上辈人讲,叶家最先在这里造起房子,因为地势相对较低,聚气。”村干部说的就是这片随意散落着石块的废墟。从房基和零星的石头构件,依稀能辨识出这曾是完整的四合院。    

  “后人搬到城里去了,大概上世纪80年代房屋也坍塌了。”关于许家山村“最年长的石屋”就只有只字片语。相邻一处废墟,比村里一般石屋要大一倍。“以前正月十四闹元宵、舞狮子一定要到这里。”只有村里年长的老妇,才能回忆得起这个“规模最宏大的石屋”曾有的风光。

  贯穿石屋村的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村道,石子铺了一地。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村民前往县城的必经之道。时间再往前推移,这里就更热闹了,曾是象山通往宁海县府的主要官道。    

  各家各户的小巧装饰,泄露了建造者的信仰。村民喜欢用鹅卵石铺石屋和天井的地面,还排列出图案和故事。有一户人家别出心裁,用鹅卵石拼出剪刀形状,原来他家屋前有山名“蛇山”,剪刀头对着山正是用来辟邪。

  有人感叹,许家山村就是浙东原始山村生活的活化石。

  老天把用材都切割好了

  用石头垒积的“著作”并不少见,古罗马的城墙、欧洲中世纪的城堡都是“石头的王国”,而比起这些规规矩矩的建筑,许家山村的石屋显得更加“放肆”一些,所有的石材都是天然使成,不加雕琢。

  石材就埋在村子周边的山坡上,堆满了山山岙岙。土层并不厚,青铜色的岩石层层叠叠,像书页一样有规则地排列着,被当地村民称为“铜板石”。村民用钢钎或木棍插进岩石缝隙,用力一撬就能取下来,上下两面平滑如割,仿佛老天已经帮你切割好了。

  地质学家称这石材为玄武岩,据考证,许家山村位于镇海-永嘉断裂带东侧,140万年前的早侏罗纪时期,浙东沿海发生了区域性大断裂,滚烫的岩浆从地底喷涌而出,有的直接就涌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出岩,这种岩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本身就是上好的建筑材料。

  村民搭建的石屋,也是随心所欲。有的石块横放往上叠砌,有的斜着砌,完全按照石头落地时的模样,“懒”得剪裁。大石块和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连木质的梁柱也特别讲究自然,用在石屋里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没有刻意修整过。

  村民生活石头般淳朴

  许家山村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不到村口不见村。因为这村建在四面环山的小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脚下,只有真正到了村口,整个村子才一下子映入眼帘。多年来,这里安定、平静、祥和。“石房子冬暖夏凉,夏天又少蚊虫,住起来很舒服。”80岁的叶红梅老人出生在石屋里,住了一辈子的石屋,她说,现在让她住到钢筋水泥房里,肯定受不了。

  许家山村总人口700多人,常住人口200多人。很多人出门去了,虽然他们在城里买了房,在镇上造了楼,可是石屋还是他们的家。逢年过节,他们总会回村里,摸摸光洁的石头;儿女辈婚嫁时,他们也会回家,风光操办一下,石头般的执著和淳朴已经渗入许家山村人的血脉中。

  纯净的生活,勾起城市游客的无限向望。去年起,为许家山村量身定制的保护发展规划启动了,如果说,“宁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是人们眼中能够看到的风景,那么,这里蕴藏的“浙东山村农家的古朴生活方式”,大概就是只能靠内心体会的意境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一个村,200幢石屋 报道组 周武军 本报记者 陈 醉 2009-4-9 48256F32002924A64825758C001EE48E[A2-陈醉≈A5-周武军≈B1-臧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