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四个博士的父母
· 一副对联研究十年
· 执迷《长生殿》的“夫妻拍档”
· 西溪湿地文化
的民间“掘宝人”
· 绵延五世的“藏书人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副对联研究十年
  [掘宝人物]:洪大根,76岁,洪氏第70代传人。

  听人介绍,现年76岁的洪大根老人是洪氏第70代传人。他原是五常的老乡长,退休后在家闲不住,自愿为洪氏文化研究和传播出力。作为洪氏后人的洪老伯在许多游客心目中,堪称“洪氏文化的活地图”。

  在湿地深处修葺一新的洪氏宗祠门前,记者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洪大根老人。洪大伯身材墩实,满头白发,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听说记者想了解洪氏家族的来龙去脉,洪大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算起来,洪氏家族繁衍的历史超过了1000年,流传范围很广,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甚至在日本也有洪氏的后裔呢!”在记者面前,老人一脸自豪,“我是洪氏第70代传人,我们洪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共工氏,最早发源于敦煌,经过数代的迁徙到了杭州,世代居住于西溪。”

  冒着绵绵细雨,洪大伯一边领着我们参观洪氏宗祠,一边向我们介绍洪氏家族的前世今生。指着墙上的示意图,洪大伯不愧是洪氏文化的“活地图”,几句话下来就帮我们把洪氏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据史料记载,洪氏家族为西溪历史上的百年望族。洪氏家族自宋代起世居西溪,史上多出文人、官宦,尤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被誉为“钱塘望族”。记者看到,洪氏宗祠中有一副对联概括得很好“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洪大伯细细解释,“父子公侯三宰相指的就是洪皓和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祖孙太保五尚书说的是洪钟。到了清代洪家又出了洪昇,他所创作的戏曲《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齐称‘南洪北孔’。”

  屈指算来,洪大伯研究洪氏已经整整10年了。谈起与家族历史的渊源,洪大伯坦率地说道,虽然自己是洪氏后人,但最早对洪氏研究产生兴趣要归功于洪氏宗祠里的那副对联:“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在参观过程中,看到被不小心碰歪的栏杆、桌椅,洪大伯都轻轻地把它们放好;见到地上的纸屑,洪大伯也弯下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回顾自己的坎坷经历,老人深有感触。洪大伯说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族谱书中许多文言文、冷僻字生涩难懂,有时候看起来像“天书”,但坚持的精神支持着他一路走到现在。在家里,他翻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着阅读大摞大摞的族谱和发黄的史料,碰到不懂的地方马上就记录下来向别人去请教。洪大伯说,自己常常一看就是一天,有时还要看到晚上十一二点。洪大伯记忆犹新:“很多资料我都是跑到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去找的,今天找不到我明天再赶去,一次两次查不到,我查7次8次。”

  就这样,十多年来洪大伯踏遍五常及周边每个乡村,手上积累了500多万字的座谈记录。两年前,洪大伯终于完成了最新版《洪氏族谱》的修订稿,“这只是第一步,洪氏家族文化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看着自己的辛劳终于有了结果,洪大伯欣喜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一副对联研究十年 2009-3-6 浙江日报000132009-03-06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