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 作风背后是感情
· 【哲理漫画】
· 新技术拓展资源利用空间
· 探索工会创新发展之路
· 亨廷顿的历史遗产
· 以智慧与魄力迎接“新的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董建萍
  “12·18”重要讲话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党的七大作出了《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份重要决议,对于总结特定时期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样,在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回顾这一段历史进程,总结这一期间的宝贵经验,对于深化现阶段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提高大家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功绩,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鲜明地强调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12·18”重要讲话再次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我党历史上唯一能与遵义会议相类比的一次重要会议。这两次会议均是在党(国家)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面临关键选择、决定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会议都进行了决定性的路线方针人事调整,会后党(国家)的事业都逐渐走出低谷,雄关迈步,宏图再现。

  我们党较早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定性是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了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肯定“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12·18”重要讲话再次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党的执政纲领(基本路线)所作的转折性调整,即终止了此前的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转移了工作重心,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正如“12·18”重要讲话所指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重新确立”意味着否定,也意味着开创。很清楚,三中全会首先否定的就是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左”的思想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执政纲领、以“两个凡是”为典型的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三中全会强调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明确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也意味着三中全会很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它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甄别的否定,因此它的开创也不是突兀的,而是有传承基础的。三中全会实际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使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执行具备了可靠的领导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结束过去(全面认真纠正过去的“左”的错误),开辟未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标志性事件载入史册,载入人民心中。“12·18”重要讲话再次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贡献,符合党心民心。

  “12·18”重要讲话全面概括了新时期的辉煌成就

  “12·18”重要讲话具体概括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十一个方面的成就,这一概括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成就的可验证性。即这些成就的概括,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列举的数据都符合国际通用指标,所作的原则性论断也都有丰厚的事实内涵,总体上甚至是低调而谦虚的。比如,用一系列数据来说明30年我们在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巨大进步;用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等等。又比如讲话指出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等,也都是有事实内涵的大实话。

  第二是成就的合规律性。即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合乎人类社会的进步潮流,顺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成就不仅具有纵向比较的意义,也具有横向比较的价值。例如讲话首先把两个“伟大历史性转折”作为30年进步的宏观指标。前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形态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经济体制方面所作的根本性调整,后者(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将国家建设整个格局布局与世界作了联通。这种根本的体制改革和开放格局,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这些进步的合规律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不可逆性。

  第三是成就的合目的性。即30年的成就与我们主观愿望的相合性。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发展目标具有自身的特质。讲话所概括的伟大成就,从客观事实的角度,验证了这些目标的践行状况。30年来的巨大进步表明,我们在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等方面,总体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高度吻合。

  “12·18”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12·18”重要讲话的亮点之一是对“十个结合”的阐述。作为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系统性。胡锦涛曾在十七大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会上分析过“十个结合”的内涵。他说:十条经验“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这说明“十个结合”本身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期间我们不断在进行阶段性的、各方面的经验总结。“十个结合”是在过去基础上的一次全面系统的再提炼,从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全貌。

  其次是根本性。“十个结合”中的每个“结合”,重点都放在根本性、制度性、方向性问题的归纳上,从特殊中抽象出一般,从具象中提炼出本质,全面顾及但提纲挈领,实事求是又毫不含糊,精辟地概括出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尤其是“12·18”讲话再次强调,30年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其三是辩证性。“12·18”重要讲话用三个“世所罕见”——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世所罕见、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及复杂性世所罕见、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来形容改革开放事业的艰难。而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十个结合”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它意味着解决问题必须多方考虑,寻找合力,任何单向思维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总结充满辩证思维,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5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董建萍 2009-1-19 48256F32002924A64825753C002F6343[A5-董建萍≈B1-江于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