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科学松鼠会”发起人姬十三说。
姬十三是30岁嵇晓华的笔名,在建立“科学松鼠会”之前,姬十三已经是圈内颇有知名度的科学写作者。作为一个攻读了生物学11年的博士,姬十三本可以和他的许多同学一样,成为一个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工作,但他“出逃”了。
“从小喜欢看《科学画报》等刊物,上大学后接触到《自私的基因》和《裸猿》这样的书,发现科学中有很多好玩的事,科学实验可以很巧妙,科学推理很有意思。”他说。
在研究生阶段,姬十三尝试写一些有趣的科学文章,逐渐引起杂志编辑的注意,有报纸、刊物发表他的文章,语言活泼,内容生动,吸引了不少读者。“我想用行动告诉科学同行:如果你热爱科学,却不打算和实验室终身相许,也不一定要放弃所学,完全可以换一种两者结合的方式,用文字来传播科学之美。”
2008年,这位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没有再继续从事打开大脑的脑神经研究,而是选择了从事“打开科学坚硬外壳”的科学写作。他到了北京,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科学松鼠会”,组建了一个松散的写作团队,并在今年4月底开设了一个群博(多人博客)。
这个“科学写作团体”有80多位主要成员,分别来自一些科研机构、大学和媒体,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科学记者、媒体编辑和公司白领等。
“一开始只是想搭建一个科学写作者沟通的平台,当时也没想到可以找到这么多人。后来建博客,是想这么多人一起做点事,会有利于互相的熟悉和团队的凝聚,互相帮助成长。后来发现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文章被媒体转载,现在博客居然还获了国际博客大奖,这都是一开始从来没有想过的。”
姬十三和他的朋友始终坚持,他们从事的是“科学写作”不是“科普写作”,“科普写作”难免给人一幅老态龙钟、一本正经的印象。所以“松鼠会”网站上的公告栏写了四个词:专业、好看、活泼、有容。年轻的作者,用鲜活的语言,叙述那些貌似极其深奥、晦涩的科学常识。
“我希望有一天大众看到这些东西会觉得:咦,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