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一群孩子
作文本上谈“生命”
· 地震,给生命教育开了扇窗
· 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承载多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命是什么?平时我们面对孩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想不清楚的问题,灾难都给予了丰富而有力的回答,它给我们的孩子们也给我们大人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
地震,给生命教育开了扇窗
■本报记者 沈宇翔 陈 惠
  “生命”要讲清,本来有点难

  “地震第二天,不少学生都在谈论。有的孩子说:‘我妈妈在路上看到很多人。’还有的孩子说:‘四川很多人死了。’”

  东园小学六年级的老师姚晔回想起学生对地震的第一反应,她惊讶地发现,部分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显得和他们平时快乐轻松不一样的沉重。

  “尽管我们在品德课上一次又一次地读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地震灾情带来的活生生的事实,带给孩子心灵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作为班主任兼思想品德老师的姚晔,总是在想如何给孩子补上热爱生命这一课。

  这些年来,教育大纲中已经有了许多强调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总是不能深入到孩子心里去。比如动植物的观赏和养护,以及中学的语文课、生物课、化学课、自然课中,都从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但都是自然状态下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教育还远远不够。

  “以往的学校教育,学生获得的是知识,而关于生命观层面的教育,比如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生命的永恒等等观念的培养却付诸缺失。”杭州某重点中学一位初三的班主任深有同感。

  不久前,外省进行的一次中学生心态调查中,竟然发现过半孩子曾把“轻生”作为“可以考虑的”行为选择之一。

  “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把眼前得到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不知道生命的珍贵,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对人生的幸福感也日益麻木。对这些孩子来说,及时恰当的‘生命教育’何其重要。”姚晔说。

  地震救灾,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地震让孩子感到生命分量

  记者走访了杭州部分中小学后发现,不少学校已经将这次地震灾难作为鲜活的教材,再次将“生命教育”这一堂课提上重要议程。

  “从孩子们的谈论中,我发现他们除了为地震中的遇难者伤心之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一些常规性的担忧,比如:地震是怎么引起的,万一地震或其他灾害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东园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诸良红认为,她的生命教育课先教孩子们学会珍视生命,学会生存。在班级讨论中,诸良红建议孩子们学习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我们教孩子们如何制定各类‘家庭应急预案’,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如溺水、煤气泄漏、火灾、触电等天灾人祸以及碰到小偷或骗子、公园里受到坏人的欺负等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我们灌输给孩子们自救的主导思想是,在灾难面前,当自身的能力不能帮助别人时,先保护好自己,逃出去后再找大人帮忙。”诸良红告诉记者,这也是珍视生命的体现。

  对老师们而言,地震中生与死的例子是灌输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生命的分量。

  “我们让学生关注汶川地震,通过看新闻、看报纸、上网、听广播的方式了解这次灾情,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大多数中小学都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

  一两天后,老师们纷纷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的交谈中多了这样的声音:“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真可怜啊!”“我昨天看电视的时候都哭了。”“我感到和爸爸妈妈好好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啊。”

  哀悼日里

  孩子长大了

  放眼教师办公室窗外,操场人头攒动,异常热闹。

  “这是学校在举行红领巾义卖活动,同学们把家里多余的物品以班级的名义来卖,把筹到的钱汇总寄给灾区,这也是孩子们给灾区准备的六一礼物。”诸良红老师说学校的生命教育课同时还包含了“学会感恩”和“用心生活”。

  “我们也将更多地给学生灌输生命意义的正确价值观,这次地震中,在生与死面前出现的许多动人事迹,能让学生们明白许多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价值观,并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蒋相和说。

  采访中,一位家长也说,“独生子女往往缺少关心他人的意识,这次地震中舍己救人的事件让孩子大受感动,相信会增加他们的爱心。”

  “地震无情、人有情”的学校主题队会在东园小学召开了。

  “当中队长宣布全班默哀一分钟的时候,孩子们沉浸在悲伤中,一脸的严肃,有的孩子忍不住哭了。我不知道此刻的他们会想些什么,但是我仿佛觉得孩子一下子长大了。”蒋相和动容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地震,给生命教育开了扇窗 ■本报记者 沈宇翔 陈 惠 2008-6-5 浙江日报000132008-06-0500020;浙江日报000132008-06-0500021;48256F32002924A64825745D003330E3[A1-陈惠≈A1-沈宇翔≈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