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学生寝室“长”出了全国高校十佳社团
· “不可或缺的一课”:从象牙塔走向黄土地
· “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什么时候来做?”
· 开启一扇从“象牙塔”通往黄土地的大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什么时候来做?”
  一年前,邵科作出了一个违背全家人意愿的决定,他为自己谋划了一个许多大学生不愿意的“职业蓝图”:报效农村,做一位“三农”工作者。

  邵科如今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系五年制的硕博连读生。“我研究的方向是农村合作社,我希望我以后能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社领域的研究者,为农民服务。”邵科来自宁波鄞州区农村,家人希望他大学本科毕业后回老家,还为他找好了工作,“我想其实这是一个大家、小家的取舍问题,某种程度上我对不起家人,但我认为,我们的国家更需要我们去付出。”

  邵科是加入“三农”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五年前,当他成为“三农”协会一员时,他还是一个讲话结结巴巴的农家孩子。一场在校园内举行的演出深深触动了他。

  2004年3月9日,浙大紫金港校区新落成的小剧场迎来了第一场演出——由“三农”协会主办的“阳光风雨中、同在紫金港——献给紫金港所有服务者”文艺晚会。当晚的观众是从农村来紫金港校区务工的食堂职工、宿舍管理员、校区清洁工以及在建工地上的建筑民工等。演出结束后,一位在膳食公司打工的大叔紧紧拉住邵科的手说:我在这里打工,以前总觉得很自卑,今后,我觉得我可以抬起头来做人。

  “农民是多么需要我们,有时候哪怕我们只是一点小小的付出,也能让他们温暖许久。”邵科的心底生出许多感慨,“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微弱,但关注‘三农’,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什么时候来做?”

  心灵的触动,呼唤着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来自广东珠海的欧尚钧从小在城市长大,来到浙大前,他总以为在全国最富裕的浙江农村,“不会出现电视上才有的那种场景”。然而,去缙云某个山村完小的一次支教经历彻底“颠覆”了他先前的判断。班上有一位寄宿的女孩,她的家在山顶一个自然村的两间破败泥房内,每个周末回家,她一个人单程就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因为贫穷、因为衣衫破旧,小女孩很内向,没有自信”。

  “看到这种场景,心中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为农村做些什么。”欧尚钧在他的支教日记本扉页上写道,“也许我们的力量的确很渺小,但请允许我们用微薄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吧!”

  这样的感觉深深烙在每一位“三农”协会会员的心头,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一种“惯性”。

  “我现在看到三个树杈三个手指都会想到‘三农’。”胡余箴已在上海某基金公司工作,但这位身处繁华大都市的曾经的“三农”协会会员,周末或是“五一”、“十一”放假,总爱往农村跑。就在几天前,他还为几名山西的贫困学生寄去了衣物。“虽然我最终没有从事与‘三农’直接相关的工作,但我想这辈子我都会留下大学四年中的那段‘三农’印记了,因为它曾给了我生命的感动,对于‘三农’的牵挂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什么时候来做?” 2008-5-7 浙江日报000102008-05-0700018 2